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国民党教父”陈果夫魂归何处?
查看: 692|回复: 2
go

“国民党教父”陈果夫魂归何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181 小时 
威望
11163  
金钱
8927  
最后登录
2017-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343 
精华
积分
11163 
UID
4339 
1#
发表于 2014-3-23 17: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69届新生 于 2014-3-23 17:08 编辑

res11_attpic_brief.jpg

res14_attpic_brief.jpg

res17_attpic_brief.jpg
“国民党教父”陈果夫

res20_attpic_brief.jpg
陈立夫

res23_attpic_brief.jpg
陈果夫的女儿陈泽宝(中)在湖州荻港

res26_attpic_brief.jpg
陈泽宝(前左一)、沈华祝全家十四人,在外公湖州荻港的故居合影

res29_attpic_brief.jpg
陈立夫百岁寿诞

res32_attpic_brief.jpg
陈果夫命名的“天下第一菜”

      一个甲子之前,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权倾一时;如今,是非功过均已随历史而去。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原始档案材料浮出水面,昔日民国显族的历史正逐渐丰富与充实。
  在中国近代史上,陈果夫是一位不可忽略的历史人物。他与弟弟陈立夫一起,是国民党“CC系”首脑,他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兼组织部部长,第三、四、五、六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等一系列高职,长期掌管国民党党务系统,可谓权倾一时。他与胞弟陈立夫成为民国时期最有名的一对兄弟,遂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
  然而,政海沉浮、时过境迁,在历经一切成空之后的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位昔日的“国民党之党魁”,在生命的黄昏,对人生和故乡有了怎样的省悟和眷恋?极具远谋韬略、犀利笔锋的他,最终又魂归何处?
  □周 军

  1
  1951年,陈果夫因肺结核病逝于台北
  陈祖焘,字果夫,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人,1892年10月9日出生,1926年后以字行。
  吴兴县在清代为湖州府,乃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膏腴之地。辛亥革命前夕,这里也是革命党人特别活跃的地区之一。
  1905年,陈果夫随三叔陈其采去长沙,就读明德学堂,1907年到南京入浙江旅宁中学预科,同年夏考入杭州的浙江陆军小学堂,1911年夏,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是时,受二叔陈其美(字英士)革命活动影响,加入同盟会。作为民国史上的风云人物,蒋家王朝在大陆叱咤风云的日子里,陈果夫对其鞍马紧随,担任了这幕剧中的要角。
  陈果夫在国民政府中历任要职,除了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兼组织部部长,第三、四、五、六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等一系列高职,是“CC系”首脑外,还从1928年10月起,任国民政府委员、监察院副院长;1932年8月,任导淮委员会代理副委员长,主持治理淮河至抗战爆发;1933年10月起,任江苏省政府主席,次年2月,任中央政治学校代理教育长,1939年7月起,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主任。晚年任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中央合作金库理事长、土地开发公司理事长、中央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1949年暮春,解放大军逐鹿中原,横扫江南。1948年12月6日,国民党统治在大陆溃退前夕,身体已非常糟糕的陈果夫,乘“中兴轮”离开上海赴台湾,定居于台中双十路八号。次年8月起,又因喉结核症发音嘶哑而不能言语。为了利于治病,1951年1月,陈果夫由台中迁往台北,住在台北市青田街一幢公寓楼里。8月25日,因肺结核加重,导致病情难以控制,溘然长逝于宝岛。
  陈果夫走了,他是带着愁思重重而又强作欢颜的复杂情感离开人世的。在他近60年的岁月中,在他从家乡吴兴出发直到台湾岛的漫长人生轨迹中,对于国家和人民,公正地说,还是做了不少好事的,如在辛亥革命中,他积极参加反清斗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抗战时期,他主张抗日,主张国共合作,为时人所称道;在主持苏政时期,他治理淮河,整顿民风吏治,对人民还是有益的。

  2
  陈氏兄弟与蒋介石非同一般的政治渊源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相对于姻亲关系的孔、宋而言,蒋介石和陈氏兄弟的关系要简单得多。陈果夫居于幕后,推行农村合作事业和县政干部训练等行政业务,陈立夫居于台前,掌控国民党内组织系统和情报工作。但如果仔细考察陈果夫家世,就会发现,陈氏兄弟与蒋介石有着非同一般的政治渊源,陈氏兄弟的命运和他们在中国政坛上的起伏,是与蒋介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二叔陈英士(其美)是蒋介石的结拜大哥,那么陈家的下一辈也习惯称蒋介石为“蒋三叔”。蒋和陈果夫名为叔侄,实为至交,上世纪20年代初,为国民党筹集经费而在上海从事证券股票交易的时候,即是协同作战的密友。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下令在广州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这年秋天,正在上海养病的陈果夫收到蒋介石派人从广州送来的一封信,要他在上海采购军校学生制服及其他军需用品器械等。因为当时广东的东西很贵,若在上海采购,加上运费,也比在广州买便宜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陈果夫采购的第一批东西是五百套呢制服、帽子、皮鞋及其他皮件。因为是军服,在交海关检验时被全部扣留。陈果夫十分着急,经多方奔走,请虞洽卿等人从中帮忙疏通,总算把被扣的大部分东西拿了回来,但皮带、枪带和刀鞘三样东西被海关充公。虽然军服等已发还,但海关禁止外运。经多方打听,陈果夫探得上海有一家货运公司,专替顾客逃关漏税,包运货物,且运费便宜,于是将货物交这家公司托运。几天之后,广州来电说货物已如期到达。
  不久,蒋介石又转给陈果夫一份孙中山签署的委任状,委任其为募兵委员,负责招兵工作。陈果夫先后在江、浙、皖三省招募4000多人,作为第一、二团教导队新兵。同时,蒋介石又任命陈果夫担任黄埔军校在上海的招生委员,负责在上海的招生工作。
  1925年,陈立夫获美国匹兹堡大学采矿学硕士学位。9月回国,就任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室机要秘书,随侍蒋介石,负责情报和组织工作。至此,深为世人诟病的“四大家族”雏形初定,而使得这一指控具有事实基础的,正是蒋宋联姻。但历史学家认为:国民党前辈中,蒋仅服膺孙中山、陈英士等一两人。因此,信任这两位前辈所信任的人,也是蒋氏当然的选择。所以,无需蒋的提携,他们凭借自身的影响和能力也能在国民党中占据重要地位。
  ……
  陈果夫去世后,蒋介石亲自颁布了“褒扬令”,称其“资性弘毅,志行纯笃,缵承革命家风,效忠三民主义,越四十年如一日。”
  陈果夫的墓地选在台北市郊外观音山西云寺右侧一块山地上,这里环境幽静,景色秀美。1951年11月4日,陈果夫灵柩在观音山墓地举行了安厝典礼,鼓乐声中,棺木缓缓入土。

  3
  湖州偶遇陈果夫墓
  物换星移,人事全非。一个甲子过去了,陈果夫墓仍在原址吗?
  问题的解答,源于笔者的一次游览经历。那天午后,我在湖籍友人沈文泉、许羽诸兄的陪同下,驱车沿104国道,来到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城区南大门的道场乡,进谒位于碧浪湖畔、岘山南坡的陈英士(其美)墓(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块河荡港汊密布、绿水青山相间的“风水宝地”,自古享有“山清水秀、鱼米蚕乡,文物之邦”的美誉,淳厚文风与阡陌纵横珠联璧合的地方,安息着近万名已逝先人。
  尽管笔者已多次去过英士墓,却在这次偶然中获悉了陈果夫的墓近在咫尺。欣喜之余甚为惊奇,为何一位民国元老的墓就这样静静地居于丛林一隅呢?它又是什么时候移至这里的?
  曹操诗曰:“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陈果夫对于中国文化也是推崇万分。他曾经写过一首名为《故乡》的诗:“我希望我的故乡,山河无恙;我希望我的故乡,人文发扬;我希望我的故乡,腥膻洗尽,从此无人敢侵略;我希望我的故乡,爱我如慈母,不让我漂泊他乡,我爱我的故乡,我永远不愿离开,我的故乡。”诗行中,诗韵里,寄托着他的浓浓思乡之情。
  秀丽的观音山和浩瀚的太湖虽然都是中华民族的锦绣山河,然而,一湾浅浅的海峡却将观音山隔为天山一隅、水天一方。如今的吴兴已是陈果夫诗中所描述的“山河无恙,人文发扬,腥膻洗尽,从此无人敢侵略”,难道陈果夫仍要抛骨异乡,含恨长眠?

  4
  1981年,陈立夫外甥“首探”大陆
  1979年1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1978年12月26日第5次会议通过的《告台湾同胞书》。文中多处对台湾同胞使用“亲爱的”这个字眼,并宣告,“中国政府已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通篇文章,一改过去“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强硬口气,为“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做出宝贵的贡献”等平缓口气。
  也是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兄弟。为了方便台、澎、金、马的军民同胞来往大陆省亲会友、参观访问和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等活动,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从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
  与兄长陈果夫不同,随着对大陆了解的加深,陈立夫的思想也在变,他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坚决反对“台独”的态度。在接受大陆学者陈秀惠访问时说:“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从小时候起就知道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要说有什么问题,也就是谁代表中国的正统之争。如果台湾有人宣布世界上有两个中国,我想事情一定会变得相当严重,不但我们的文化生命会立刻紧张起来,整个民族生命也会立刻紧张起来,一定会国无宁日。”陈立夫曾经说过:“蒋介石先生一生反共,但也没有提出台湾要独立,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台湾应该始终在中国的版图上。”
  1981年5月,陈立夫的外甥喻念祖(喻公鲁、陈敬夫之子,建筑设计工程师,当时已经加入美国籍),首先来大陆“探路”。他先后到达广州、上海、南京、武汉、重庆、郑州等城市,又专程抵达湖州,遍访旧亲故友,并且将湖州城的街道、民居、故宅、亲友和市井民众的生活情景拍摄了几十卷彩色胶卷。
  那时候,彩照在大陆还属稀罕物,即使在上海也很难洗印这些胶卷。在湖州时,喻念祖受到地方官员的热情款待,他的行动也只有亲戚陪同,吃住在亲戚家,并不像海外宣传的那样受到“监视”。
  返回美国时,喻念祖绕道经过台湾,告诉二舅陈立夫已经到过他所有想去的地方,访问了所有想见和能见到的人,并把照片拿给他和其他亲人观看。喻念祖的回乡之旅,深深地拨动了陈立夫的思乡之弦。
  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年10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在首都各界隆重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建议蒋经国先生和台湾党政军及各界人士亲自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并表示,愿意谈和不想谈都行。胡耀邦还说,蒋家在老家奉化的茔墓已经修葺,庐山美庐也保持完好如初,其他在台国民党高级官员的老家和亲属也都妥善安置。

  5
  120万元巨资重建陈英士墓
  1984年,陈立夫的大儿子陈泽安应南京农学院的邀请,来到大陆讲学,还顺道到湖州老家访问(陈立夫有三子一女,长子陈泽安台湾大学农学系毕业,由于陈果夫没有子嗣,陈泽安被过继给陈果夫,陈泽安后赴美国求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知名植物病理学家)。只是当时的环境和他的身份比较特殊,他的那次行动是低调的,家乡很多人也不太清楚。随后,陈泽安又曾经3次到过湖州。据知情人称,陈泽安曾亲自向当地政府提出陈果夫迁葬事宜,当地政府根据其请求向上提请,最后,中共中央统战部和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同意该项请求。
  1984年,中共中央拨出专款,按原来的国葬规格和原来1934年的面貌重建了在“文革”期间被炸毁的陈英士墓。工程共历时8个月,花费120余万元巨资(其中国家拨款90万元,其余30万元来自地方财政及捐款收入支付)。
  墓由牌坊、神道和用花岗石砌成的方形墓组成,占地约3000平方米。牌坊为四柱三间,正中有孙中山先生手书“成仁取义”,左侧国民党元老林森手书“浩气长存”,右侧蒋介石手书“精神不死”。枋柱上系蔡元培题楹联。墓道长百米,墓前有孙中山题“陈公英士之墓”碑。整个墓地庄严雄伟,松柏青翠,较过去更为端庄肃穆,成为湖州南郊风景区一大景点。
  重建即将完成时,又邀请陈立夫以及其他陈氏家人来参加竣工典礼和扫墓。由于种种原因,陈立夫无法前往,于是,他托子侄辈带去口信表示,这应该是陈家人筹办的事情,现在政府给办了,他表示十分感谢。从此以后,陈氏家人或者海内外的亲戚接踵而至,到英士墓去祭扫瞻仰。而去信向陈立夫问好或者索取他的墨宝之家乡人,陈立夫不论是否相识,是否过去有过政治恩怨,都亲笔复信,题字幅等相赠。
  而在“思乡寻根”潮的强大推动下,晚年的蒋经国,在生命最后两年里,忍受着病魔的锥心之痛,开始与时间赛跑。
  处理完“江南命案”后,1986年3月,蒋经国下令成立“政治革新小组”研究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在他去世前几个月的1987年7月15日,公开宣布解除世界上实施时间最长的戒严令,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并允许民众赴大陆探亲。

  6
  陈果夫女儿女婿将父母归葬家乡
  1992年9月5日上午11时5分,为打开海峡两岸新闻界双向交流的大门,由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18名来自大陆各大媒体的记者组成的首批大陆赴台访问团,登上了由香港启德机场飞往台北的班机。
  9月9日下午,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包括《团结报》卜林龙在内的大陆5家媒体的记者,一同乘车来到台北郊外风光秀丽的阳明山下陈立夫的住宅。
  记者们下车后,兴冲冲地进入客厅,宽敞的客厅充满着高雅之气,孔夫子的画像、三凤开屏的壁雕,几尊古董器皿,一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条幅对联,还有置于高几之上的兰花,把客厅点缀得幽雅别致,充满了书香气息。
  3时30分,陈立夫准时步入客厅,这天他穿一身黑灰色西装,配着碎花领带,白皙而清瘦的面庞上浮现出自然的笑容,虽已年过九旬,但背不弯腰不弓,步态稳健,气质不减当年,从他的步履和神态看出,他是一个精神旺盛且会保养身体的人。
  有记者问:“陈先生离开大陆40余年了,又曾在美国定居多年,请问您想不想回大陆看看?”
  陈立夫听到这,非常感慨地说:“很可惜我和邓小平先生没见过面,若为了国家统一,只要两岸人民需要我,我就会去大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安乐。在世界上,有些强霸不愿意看到中国的统一,说明他们不愿意让中国强大,而越是这样,我们越应该尽快实现海峡两岸统一,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1997年至1999年,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已在台湾客逝的陈其业(陈果夫父亲)、陈其美夫人姚文英及其儿子陈惠夫,和陈其采(陈果夫三叔)夫妇、陈果夫夫妇、沈百先(陈果夫的大舅子加亲家)夫妇、沈积夫(沈百先之父)等亲人火化后的骨灰,先后归葬在道场乡的灵安公墓,成为湖州的陈氏墓园。乡情故土,叶落归根。每年都有“泽”字辈及其后人回来扫墓,还有一些晚辈也在湖州购买住房,作为他们省亲居留之所。
  1999年10月,为完成父母亲的遗愿,陈果夫的女儿陈泽宝和丈夫沈华祝,在台湾桃园机场与刚在圆山大饭店度过百岁寿庆、专程前来送行的陈立夫挥别后,将父母留台的骨灰,专程送湖州安葬。
  说来也巧,自9月中旬以来,浙北地区有半个多月未下雨,到陈泽宝、沈华祝飞抵上海那天,却下起雨来。车过吴江市,平望地界就是南浔古镇,再借道104国道,就能依稀看到托人建起的面积达20余平方米的新坟5座。
  50余年魂牵故土,心绕太湖,这一次,陈泽宝、沈华祝亲手将父亲陈果夫和母亲朱明的骨灰安放入土,随即齐声高呼:“父母双亲,我们回家了!”至此,这位曾经大半生把自己绑上蒋介石的战车,且以蒋的“极忠实信徒”自诩、显赫一时的“国民党教父”,终于魂归故里。
  冬去春来,时间的沧桑洗不褪深厚的乡情,在离别大陆后带着遗憾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陈果夫,虽然没能看到祖国的最后统一,却把最后的心愿留给了海峡两岸所有的中国人。

  ①修葺后的陈英士(其美)故居(连战题字)
  ②陈英士(其美)墓
  ③陈果夫夫妇墓

周 军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国民党教父”陈果夫魂归何处?》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业务联系电话:020-87133589、87133588)

res08_attpic_brief.jpg (344.06 KB, 下载次数: 0)

res08_attpic_brief.jpg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59 小时 
威望
20784  
金钱
17323  
最后登录
2016-11-9 
阅读权限
帖子
16781 
精华
积分
20784 
UID
114103 
2#
发表于 2014-3-23 17:52 |只看该作者
69届新生 发表于 2014-3-23 17:05
“国民党教父”陈果夫

政治角力兄弟阋墙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是非搅局百姓涂炭人生如梦如今静哂!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876 小时 
威望
13859  
金钱
10550  
最后登录
2017-5-24 
阅读权限
帖子
9075 
精华
积分
13859 
UID
17077 
3#
发表于 2014-3-24 21:00 |只看该作者
历史总是在警醒着人们.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6-13 15:08 , Processed in 0.08611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