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校友活动园地 林秉南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
查看: 2000|回复: 2
go

林秉南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1#
发表于 2014-1-11 11: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360截图20131211031149031.jpg



360截图20131211031242890.jpg



中国水利网站1月9日讯 (记者 吴頔 张卫东)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家,我国水力学学科重要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林秉南同志,因病于2014年1月3日18:5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林秉南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于1月9日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59 小时 
威望
20784  
金钱
17323  
最后登录
2016-11-9 
阅读权限
帖子
16781 
精华
积分
20784 
UID
114103 
2#
发表于 2014-1-11 12:25 |只看该作者
62桃李 发表于 2014-1-11 11:03
中国水利网站1月9日讯 (记者 吴頔 张卫东)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家, ...

看得出一小角天空挺蓝,去吊唁人士衣着不太厚赘,阳光普照,天堂以最美好的规格接林院士安息.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3#
发表于 2014-1-11 21:21 |只看该作者
(转载)

青春献祖国 浓荫蔽后人


2013-04-27               来源:水利宣传与水文化网


  他,已近93岁高龄,是我国著名的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学成归来,为我国水利科学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尤其是应对和解决三峡工程建设中的泥沙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就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秉南先生。

  2011年10月,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将他列入采集对象。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对林秉南院士的访谈和传记,对身为晚辈的我们,是一场学习和继承,更是一次心灵的涤荡和净化。

  童真:少年的林秉南,爱好体育和文学,有着玩的技术和文学天赋,却似乎不善于学。

  受父母影响,林秉南自幼喜爱古文、旧诗和书法,10岁时已能作旧体诗。在初中的头两年里,因父亲在外任职而无拘无束的他,将玩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喜欢打篮球、踢足球、放风筝、看电影。功课却念得马马虎虎,常因在课上答非所问,引起哄堂大笑。

  立志:中学时的林秉南,遭遇了抗日战争。日本侵华局势的持续恶化,让他开始感到救国需要实力,并萌生了学习工科,建设中国工业的理想。1934年,林秉南升入高中,他最终选择了理科。

  波兰著名作家显克微支有言:“祖国和信仰是一座大祭坛,人只是一段香,命中注定为祭坛增光而点燃。”正是民族的危难、国家的命运多舛点燃了14岁林秉南心中的爱国情怀,也成为他郑重立志的原动力。

  留学:26岁时,林秉南通过旧国民政府教育部主持的公费留美研究生选拔考试,顺利考取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他怀揣一颗报国之心,远渡重洋,以公派留学生身份赴美求学。

  从这开始至1955年年末,林秉南在美国生活工作了近十个春秋。这期间,他历经苦读专研、讲学授课、结婚生子等不同人生阶段,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在研究领域初露尖角、小有成就,还收获了良师益友和人生挚爱。

  归国:36岁时,林秉南放弃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突破百般阻挠回国。登上商船赴美留学时,林秉南27岁;历经艰难回归故土时,年近37岁的他,收获的远不止学位、妻儿、资源和阅历等等这些。

  真可谓:

  远渡万里重洋,求知大洋彼岸;

  青春步步出彩,事业家庭丰收。

  身在异乡为异客,一心归国游子心;

  彼岸求学万里行,学成归来报春晖。

  创业:回国后,他无条件服从分配,参与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筹建工作。之后,随着新院的组建,调往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所工作,从此开始了在这里已长达50多年的工作生涯。

  归国初期的林秉南,全情投入科研建设事业。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筹建实验室、编译专业书籍、建设科研人才队伍、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一切从零做起。

  这期间,他指导新人规划设计了高速水流试验室及有关试验设备,并监理施工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大型活动高速水流掺气陡槽;他亲自带队开展原型观测,足迹遍及全国;他带领的团队,曾在三峡工程的科研工作中担任先锋;所在科研小组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收获硕果累累;他对培养年轻同事和学生的不遗余力,也在无形中为后人树立起表率。

  动荡:对未来踌躇满志的林秉南,却因十年动荡的到来,步入了人生的困境。个人、家庭、事业都在狂潮中遭受重大冲击,使他陷入极大的困惑、迷茫与伤痛之中。

  淡然面对不公正待遇、始终坚守信念是林秉南面对文革动乱的选择。1972年,52岁的林秉南从河南干校返回北京,来到当时水利电力部的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他在困境中研读和整理了大量国外技术文献,针对葛洲坝的过鱼问题和国外高水头泄水建筑物编写的两本专辑,成为国内高坝建设的重要参考文献。

  根据钱塘江口整治的需要,林秉南于1973年应邀再次参与钱塘江涌潮的计算分析,并随后指导了浙江河口海岸研究所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钱塘江,成为特殊时期林秉南的又一牵挂和情感寄托。

  复出:拨乱反正后,林秉南回到自己参与创建、又被动乱无情损毁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迅速融入祖国建设的洪流。

  在百废待兴时期,他面对重重难题,全力推进水力学研究所的恢复重建,并随后出任水科院院长,进而肩负起重振全院的重任;在65岁时,他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志为共产主义奉献毕生;在三峡论证期间,他顶着巨大争议出任泥沙专家组组长,并向上级请辞了时任的5项职务,为不辱使命全心投入;在改革开放大势下,他积极推动水利水电科研走出去和引进来,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辟合作窗口。同时,他还为人师表,培养了一大批水利科研人才。

  40多年后,当我们问及已是鲐背之年的林秉南院士文革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他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无所谓了,群众运动”。

  面对这位年迈和平静的老人,面对这位不再侃侃而谈却依然睿智的科学家,面对他的博学、爱国、豁达和毕生求索,我心底的敬意油然而生,却只恨自己无力挽留光阴。

  今天,我们常常把精神总结成文字,张贴成标语。而无论是 “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创新、求实、敬业、奉献”的水科院精神,还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于林秉南先生而言,它们是自强不息、是忍辱负重、是担当重任、是师传后人。

  这些后来才被具化为文字的精神指南,其实早已流淌在先生的血脉之中,贯穿于他的学术人生。林先生的青春年华,也正是在这种无时不刻的自觉践行中,融入了祖国的水利科研事业和工程建设。那些属于他的青年光彩,在今天,仍像一片浓荫、一抹暖阳,庇护和映照着后人前行的路。

  在最初为项目研究报告的第一章撰写标题时,我们写下“林家楠木初长成”。如今,伴随着项目的结题,林秉南院士在我们心里早已从初成的楠木长成繁茂大树。一路浓荫,受益匪浅。先生的品格与亲身示范,将指引和荫蔽吾等水利后辈,走好脚下路。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5-18 02:07 , Processed in 0.07940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