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校友活动园地 文化引领教育长青 育人为本再续辉煌
查看: 1799|回复: 5
go

文化引领教育长青 育人为本再续辉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1#
发表于 2013-10-26 14: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3-10-26 15:02 编辑

360截图20131007165556453.jpg

360截图20131007165652328.jpg



360截图20131007165755406.jpg


越秀山麓,珠水之滨。
一所坐落于岭南西关的中学,从这里走出了余国琮、梁栋材、蔡睿贤、刘颂豪、姜中宏、林秉南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诞生了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珠江纵队支队司令、原中共广州市委书记欧初、原广州市人大主任曾庆申这样杰出的领导者,更培养了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主席杨学勤、省文联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乒乓球世界冠军梁丽珍、亚运冠军周嘉威、美国“9•11”事件中的“华人英雄”曾喆等大批各界杰出人才,培养了广州市第一名自愿捐献骨髓的中学生陈琬、广州市第一位志愿捐献眼角膜的中学生张晓等一批当代中学生的典范。
作为广州公立教育的开创者之一,是什么让广州市第一中学,这所历经85年风雨兼程的中学,育得众多栋梁数风流?
一所学校,校舍是肌肤,文化是风骨。

【主标题】文化引领:教育事业长青基因

【标题1】“一”文化:永争一流的历史使命

从85年前广州市政府第一间公立中学到1960年广东省重点中学,到1994年首批广东省省一级学校,其后两次顺利通过复评,再到2007年12月高分通过验收确认,成为第一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第一批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学校,连续23年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综合评估一等奖……
在广州一中85年的历史长河里,已经创造出了无数个“第一”。这无数个“第一”载入了广州一中改革和发展的史册,奠定下厚积薄发的坚实基础;无数个“第一”也使得广州一中从教育开创者转变为教育改革的名校,成为几代“一中人”立志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动力。
也正是因为有了“一”的次序,所以在过往85载岁月里,广州一中始终都扮演着广州及周边地区教育界勇立时代潮头的弄潮儿的角色,这是历史赋予“第一中学”的地位和责任;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卷进了每一次时代的漩涡中,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以及革命至上的“文革”时期,所遭受的冲击和磨难馨竹难书。
历史的画卷翻回到1928年8月1日,基于对当时公办学校资源缺乏现状的考虑,广州国民政府创办广州市第一所国立中学:广州市第一中学。最初的学校没有属于自己的校舍,只得在当年一德路石室前的“天字楼”租用13间铺屋作为临时课堂;次年因扩招需要,又将校址迁至越秀山麓的“粤海楼”旧址(即广州二中现在应元路初中部校址),并依山势搭建葵棚十八座作为课室。就是这些临时课堂,成为一个传承了85年教育自强梦想的起点。
直到五年之后的1934年,广州一中才在越秀山麓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教学楼。抗战爆发后,为了防止日寇轰炸,在广州沦陷之前的1938年春,广州一中将校址短暂地迁至西华路太保直街(即广州四中现在的校址)。日寇入侵广州后,流亡澳门,1940-1945整整停办六年。1945年9月广州市政府迁回广州之后不久,市政当局决定在西关蓬莱路复办广州一中。
诚然,民国时期的广州市第一中学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岁月:从“天字楼”到“粤海楼”,从只招男学生到男女分校,从流亡澳门到停课到复学,从传播革命火种到抗日救亡,这一时期广州一中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传播知识的社会使命,还担当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一门六院士,英才遍宇寰”,在那个烽火硝烟的时代,广州一中即确立了自己在教育领域的显赫地位。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之前是广州一中办学的第一个高峰期,那么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五六年时间则是恢复元气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广州一中抓住机遇,借着新时代的曙光和希望,努力办学,潜心科研,大力发展校园文化。1954年学校学校扩大招生,高中招新生12班,全校共计48个班级;1957年和1959年,受广州市教育局委托,先后举办了两期“中学师资(语文)训练班”。
直到“文革”前夕,广州一中都处在办学的辉煌期。1960年10月,被省教育厅指定为省重点中学(全省十所,广州市三所即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雅中学和广州一中),与此同时被广州市教育局指定为市重点学校。由此可见,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州一中在广州教育界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59年的高考中,广州一中取得了化学科单科成绩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此外,广州一中在文体、科技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为后来的“特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6年6月,“十年动乱”开始,“文革工作组”进驻一中;7月成立“临时革委会”。自此,学校停课三年,此后“军宣”、“工宣”、“革委会”管理学校,广州一中在这段特殊的岁月里经历种种磨难,办学秩序几乎全部打乱。
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代呼唤知识呼唤教育,广州一中第二次迎来恢复期,在教学改革、管理体制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1994年6月,广州一中与省实、广雅、华附、执信、三中、五中、七中(坊间俗称“八大军区”)一起被评定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此时的广州一中依然屹立在羊城的一流学校之列。
进入新世纪以来,摆在广州一中面前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001年8月,广州市、荔湾区两级人民政府规划广州一中进入广东省“1521”工程,确定广州一中为荔湾区唯一一所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区属学校。事实上,广州一中一直是建设荔湾教育强区中的主角,始终处于在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2005年,广州一中成为广州市规划的24所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之一,明确在大坦沙建新校区,使校园面积达到国家示范性高中标准。2006年9月,广州一中顺利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初期督导验收,自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飞跃发展阶段。
近几年,广州市荔湾区党委、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空前,荔湾作为广州的老城区,教育面貌可谓焕然一新。在2013年荔湾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区委区政府提出在荔湾区中心地带——大坦沙岛,以广州一中高中部为龙头,打造名校群落,使之成为大荔湾教育强区的一颗明珠。荔湾区对广州一中进行了重新定位,希望将其重新打造成在内涵、质量、规模上都名副其实的广州市“第一”的中学。
85年岁月如白驹过隙,这所沉淀悠久文化的南粤名校,依然坚毅地行走在通往教育理想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梦想,在时光中几经沉浮。而在纷繁的世事之间,一种穿越历史的声音,经久不变地回荡在这座城市的上空——教育兴,则国兴。

【标题2】 精神文化:“勤诚勇毅”历久弥新

像南粤地区其他历经风雨与坎坷的老校一样,广州市第一中学几度易址,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还一度停办,但恶劣的办学条件和动荡的办学环境并没有影响一中人的对文化的坚持、对信仰的恪守。
司徒优作为广州一中的第一任校长,虽然任职时间较短,但其开山之作——四字校训“勤、诚、勇、毅”,自1928年建校至今都不曾变更过,趟过历史的长河而亘古不变,穿越岁月的风尘而历久弥新。四字校训像一首铿锵有力的歌曲,赋予一代又一代一中人无穷的精神动力。
“勤”者,敏而好学,勤则有功;“诚”者,言行一致,诚则落实;“勇”者,知荣明耻,勇则果敢;“毅”者,任重道远,毅则可成。读书成才,勤字当头;经营人生,诚信恪守;敢为人先,勇智双全;做人干事,毅力持久。
在今天看来,“勤诚勇毅”校训体现出与广州人精神的一脉相承,同时具有了走向世界所需要的包容与开放胸怀:少说多做的求真务实精神;千年商都的恪守诚信精神;不老城市的勇于创新精神;率先变革的锐意开放精神;充实自我的渴求新知精神;爱人如家的甘于奉献精神;宽容大度、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移风易俗等等。
诚然,校训是一校之魂,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的浓缩,是承载学校精神的文化符号,是办学目标的指向。在一中人看来,“勤、诚、勇、毅”四字校训古朴厚重的内涵一直在熏陶和鞭策着几十万一中学子,它是现代与传统的交集,是广州一中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开放、多元、民主、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锦绣花城,多姿五洋;看我一中,桃李芬芳;海内海外,校友遍布;人才荟萃,名扬四海;勤诚勇毅,勤诚勇毅;谆谆校训,永记心上;爱我一中,光我一中;人人争做祖国栋梁。”不知道这首校歌已经在广州一中的上空飘扬了多少遍,在万千校友的心中默默唱了多少遍。
世界上确有一种情感,体验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时间的年轮已经碾去了数十圈,当校园的钟声再次在耳畔敲响时,人们还对这份体验如此的念念不忘。校歌、校徽、校训,就是凝聚那份情感和体验的载体。它们不仅记载了学校发展的历史,赞颂了一中人勤奋读书、崇尚人格、敢于担当的气质,而且成为内聚人心,外宣形象的文化标识。
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把深刻的启示交给未来。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办学理念和思路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广州一中想要继续林立一流名校之列,首先要具备成为名校的眼光,眼光决定高度和视野,于是“名校的眼光”便成为一种自觉的要求。
2013年5月,广州市教育局召开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实验区、基地评审会,荔湾区、越秀区和天河区被定为广州市首批“国际交流合作实验区”。广州一中成为广州市首批“国际交流与合作实验基地学校”,并迅速抓住机遇于2013年8月顺利将其举办的民办学校广州市一中实验学校改名为“广州市一中外语学校”。
作为一所完全中学,初中、高中两个校区,加上广州市一中外国语学校,广州一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一中”。但偌大的学校该怎么管理,不同校区的组织行为方式该如何统一?高中和初中该怎样衔接?民办和公办该怎样联系?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了新一届班子成员的面前。2011年8月走马上任的新一届校领导班子基于“大一中”的概念,在吴海洋校长的带领下,提出了“以名校眼光和圆融思维来谋划一中新发展”的理念。
“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一个整体,意味着和谐与公平;而“融”则是化解矛盾和仇恨的最佳办法,太柔则融不到一起,太刚则背道而驰,双方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求大同、存小异才是良好的状态。
这是对“勤、诚、勇、毅”校训文化的雕琢,是对教育现实与时俱进的延展,也是成就新时代名校夙愿的的崭新开端。“勤诚勇毅”、“圆融思维”,二者“刚柔并济”,让校园真正成为创造的源泉和思想的家园,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注入新的活力。
“告别可爱的母校,是多么的难以割舍,于是,我转身,投去无尽的感恩的目光。”李晓欣,2013届的毕业生,满怀对母校的感恩。当长大的记忆消逝在时间的大海时,有些痕迹却依然清晰地活在这些学子的心中。高二5班的谭芷颖则说,即使前路布满荆棘,我仍能感到背后温暖的力量。
易超副校长满怀深情地说,校训文化早已深深扎根在每位学生的心中,中学教育是否成功,最重要的不是看学生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看其是否学会了担当,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责任,感受成功的快乐,获得成长的正能量。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2#
发表于 2013-10-26 14:59 |只看该作者
【标题3】物质文化:“二次创业”涅槃重生

二十一世纪肇始,广州一中犹如一艘历史的巨轮,伴着珠江的雄魂、越秀山的雄风驶入新的航程。她从近代教育的一株幼苗到落地生根,进而生机盎然,桃李满园,享誉中外,在中国教育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在改革开放旗帜的感召下,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成为广州一中“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2005年9月,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投资2.7亿元在大坦沙岛上兴建的高中部矗立于珠水之滨,迎来莘莘学子,掀开了广州一中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数字虽然枯燥,却记述历史;数字虽然更迭,却演绎辉煌——
这里,曾仅有十几间店铺临时校舍、一栋破旧的教学楼和一片杂草丛生的校园。现在,高中校区(大坦沙)和初中校区(黄沙大道)总占地面积107001平方米,其中高中校区占地面积73630平方米,初中校区占地面积33371平方米,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90间,科学楼建筑面积15900平方米,内有功能齐备的理、化、生、探究等实验室27间,准备间、仪器室、标本室共25间。还有计算机室、语言实验室、创新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历史室、地理室、地理园、生物园等教学专用场室(地)。图书馆学生阅览室配有542个座位,教师阅览室配有90个座位。有400m跑道的标准田径运动场、标准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等能满足师生运动需求的场地。
这里,曾仅有5个班级的师生艰难求索。如今,300余名教职员工3700多名学子在珠江水畔追逐理想,放飞希望。
这些数字,见证了广州一中的发展变迁,见证了一所中学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上艰难跋涉、改革创新的历程,更见证了“一所有着辉煌办学业绩的岭南历史名校,一所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坚持改革、勇于创新、特色鲜明、成绩显著的优质普通高中”(2007年11月,广州一中顺利通过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等次及示范高中验收确认时的评语)的深刻内涵。
广州一中以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赋予校舍等这些物质层面的文化以生命,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座雕塑都富有内涵。徜徉校园,建筑中西合璧,园林小景映衬于各个角落,既有古代书院的幽静,又有现代学校的气派,珠水氤氲,润泽着知识绿洲,堪称书香校园经典、求知为学净土。
广州一中是首批获得广东省“书香校园”称号的学校。广州一中在师生中积极倡导“与书香为伴”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共同营造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氛围。希望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浓郁的书香,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着书香。
广州一中的校园处处都写满了故事。院士路散发出激励求学上进的书香气息,校道两侧、文化广场、场馆厅堂、楼道墙壁,由学生作品、学校大事、办学成果、时政信息、校友墨迹等构成一道道流动的文化风景;课室内外、学生心迹尽表其中;课室图书角,成为课外阅读的延伸;广播站的定时开播,又成为学生心灵放飞的时刻。
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读书氛围,广州一中还与荔湾区图书馆联合设立“图书漂流驿站”、开展新华书店进校园的活动,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让书香“走进”每一个家庭,学校通过家校互动方式,开展“我与爸爸妈妈同读一本书”活动,引导学生在家中建立个人小书柜。
近年来,广州市荔湾区着力建设文化荔湾,打造岭南文化会客厅,初步建成世界文化名城核心区,使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2012年2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广州市大坦沙岛地区更新改造规划》,更新改造拟采取“连片集约改造”的模式,突出本土文化,彰显岭南特色、广州风格和西关风情。而广州一中老校区地处荔湾区西关腹地,该地岭南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传统沉积,古苑庭院、西关建筑、名人故居、骑楼文化、美食曲艺等人文资源尤其丰富;新校区地处位于广州西部的大坦沙岛,旧羊城八景之一双桥烟雨之所在地,临水而建,与金沙洲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学校是历史文化及其精神的重要传承之地,作为广州市政府举办的第一所公立中学,理应成为传承与弘扬广州人精神的学校,成为文化立校的典范。
广州一中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充分融合岭南文化特色和西关文化风情,将粤剧、西关童谣、西关建筑、西关美食、名人典故等引入课程内容,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选修二课程以及课堂教学等途径,引导学生开展方式多样的学习和研究活动。比如《岭南文化书香引领》系列校本课程,就将岭南地方文化资源融合其中,拓宽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标题4】制度文化:凝聚人心青春闪耀

“传承与超越”是广州一中永恒的主题,而“凝聚人心,再创辉煌”则是现代一中人内心强大的梦想。
近年来,广州一中以人本、和谐、精致、精进的名校文化和圆融思维开始谋划新发展,致力于建设“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实验型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高中部、初中部、外国语学校分属三个校区,总计9支队进行PK。每支队5分钟陈述,而评委是台下的普通教职员工。这是在广州一中每个月都会上演的一场管理团队PK大战。陈述的主角不是学生,而是每个年级的管理委员会教师团队,PK的主题则是教育教学管理。
广州一中为理顺学校管理架构,成立了年级管理委员会,赋予年级一定的权力与责任,加强年级管理的力度,激发各年级管理委员会的创先争优意识和团队意识。年级管理委员会由分管该年级的分管校长、行政人员、年级组长和科任教师代表组成,负责年级组的日常管理工作。
在广州一中看来,年级管理委员会强调了年级的管理责任制,能最大化地发挥行政处室的工作指导、督查和评估作用,加强监督指导,落实过程管理,下移管理重心。同时能激发年级组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细化年级管理职责,管理分工更明晰;提高管理信息的上传下达速度,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高效的年级管理。
显然,一个月一次的全校交流、展示,盘活了人力资源,丰富了校园文化,营造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了学校上下的凝聚力。
新时代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广州一中主张把专家引进来,把队伍带出去。学校坚持每月邀请知名的教育专家到校开设讲座,从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层面不断帮助教师专业化成长。全美最佳教师雷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周峰教授,南京东庐中学陈康金校长,知名校友、省督学、原广雅、执信校长刘仕森,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郑希付博士等名家先后来广州一中传经送宝,一次次点燃教师们的教育智慧。
而要推行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业务精良、素质优秀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广州一中不断完善教师的自我发展机制,努力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能力,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13年9月17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年教师拜师会在广州一中高中部举行。12位老教师作为导师接受了聘书,结对的新老教师签订了拜师活动责任书。随后,师徒结对的老师们坐在一起,促膝而谈,坦诚交流。
这是广州一中为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而召开的“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结对拜师会。学校为青年教师精心挑选学科精英担任导师,科组长作为拜师结对活动负责人,充分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为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化发展的优质平台。在一中人看来,责任书的签订,不只是一个仪式,而是一份责任的开始,薪火相传,师徒共进,师徒皆能收获硕果。
为努力造就一支思想作风过硬、德育理论水平高、德育工作能力强的班主任队伍,保障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广州一中通过学术讲座、请有经验的优秀班主任介绍经验、青年班主任座谈等方式,共同分享德育管理智慧资源,共同探讨成功的德育管理经验,共同关注德育常见问题及突发性事件处理技巧。尤其注重对年轻班主任工作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其德育专业成长。
如今,在广州一中,一支以国家、省、市培训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研究生为中坚力量,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科研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基本形成。他们常年奋斗在教育一线,为学生解疑答惑,让学生晓事明礼。课堂上他们是博学多才的严师,课堂外他们是耐心倾听的朋友,他们在三尺讲台上传授知识,也燃烧了青春和人生。广州一中拥有高级职称教师137人,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教师44人,全校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多达49人,可谓名师荟萃。

【标题5】 文化育人:薪火承传荷尖初露

孔子、蔺相如、商鞅、林则徐、苏格拉底、项羽……随着一个个历史人物“粉墨登场”,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情景一一再现。这是广州一中的学生们在展示他们自编自演的历史剧。
广州市中学历史教研会副会长、广州市第一中学历史特级老师杨穗福主任认为,在表演中,学生们能体验角色,感受故事情节及场景;在创造过程中,对历史的理解、诠释不再是课本中枯燥、死寂的文字,而是栩栩如生的历史画面,历史剧的表演是一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智能运动。在平常的课堂上,广州一中的老师们也经常让学生们结合课本内容来进行情景表演,然后让学生们自己讨论。
在广州一中,历史剧创作表演系列活动不仅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且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通过表演历史剧,还可以让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不可否认,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注重实用知识教授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这种教育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技术创新。但学生不是物质生产的工具,而学校也不能成为制造这些工具的“工厂”。
在广州一中的教育观念里,人是一个整体,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仅是人的一部分,除了知识教育以外,还有诸多其他方面不容偏废。“全人教育”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存在状态,包括生命的完整性、豁达的胸襟、应对变化的敏锐性、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面对挑战的勇气、对生活深层次的关注等。简言之,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人之为人教育的重要性,并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和谐的身心,以帮助其形成健全人格。
在此理念指引下,广州一中提出了“阳光、睿智、博雅、强健”的育人特色:广州一中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阳光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只会念书的书呆子;学生应该是具有长远目光且有智慧思考的青少年;博雅则要求学生能广泛涉猎书本以外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健康强壮的体魄则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达要求。
为了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广州一中将“人本治学、活力课堂、精致高效、精进发展”作为教学特色——“人本治学”要求在教学的行为方式上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出发,营造一个可以让教师充分发挥才能的教学氛围,让教师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教育的归属感;“活力课堂”则是解决教学沉闷以及高容量、高密度、高能耗的教学模式,而“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活水”即是新知识、新的课堂模式,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经常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上,使得整个课堂能够在师生都充满活力的状态下开展;“精致高效”则要求学校在教学模式、制度、行为方式上精致且一定是高效率,而不是粗放的填鸭式教育;“精进发展”则是在做好以上三点的基础上保有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一中学子的爱好兴趣是如此十分广泛,文学、书法、话剧、摄影、轮滑……素质教育原本就该如此,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广州一中成立了包括文学社、话剧社等在内几十个学生社团,每个社团都配给专业老师进行辅导,特色各异的社团已经发展成为广州一中一道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线。
老教师和新教师之间“薪火相传”,老师和学生之间也“薪火相传”。广州一中采用别具特色的薪火承传“导师”班制度。学校为每一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要求成长导师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追踪特殊学生成长轨迹。导师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要利用有效时间、不同场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导育”活动,即对特殊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学习上的辅导、心理上的疏导、生活上的指导,要从学生的“学业导师”真正变为“学生成长导师”,要真正为学生的前途命运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012届高三学生陈嘉坤就是在“薪火承传导师班”荷尖初露的一位,在2012年广州市一模考试中,高分位列荔湾区第二名。
陈嘉坤初中就读于南海中学,自初三邂逅一中导师班后便与广州市第一中学结缘,进入导师预备班学习了大半个学期后,中考考出了742分的好成绩并选择了留在一中,“这三年来,一中并没有让我失望,导师班让我受益!在广州市一模考试中,我考出理科658.5分的好成绩”。
据了解,“薪火承传导师班”任教老师均为高级教师,同时还聘请了从一中走出去的院士及知名校友,省、市教育局有关领导以及教育界知名人士等出任导师团成员。
“薪火承传导师班”的开设,对其它班的教学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任教平行班的老师经常到“薪火承传导师班”听课,共同探讨教学中的方法和问题;而平行班的学生也以超越“薪火承传导师班”同学为荣。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3#
发表于 2013-10-26 15:00 |只看该作者
【主标题】育人为本:特色办学再续辉煌

综观中国的教育界,有两股力量:第一股是伴随型,这股力量顺应消费者变化,紧跟公众心理行为的趋向流转,今天主张素质至上,明天可能考试主导;第二股是引导型,即它从不盲从风潮,而是依托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再造,以其独特的发展内涵,从而建立起强势的话语体系,占领教育理想的领地。
创办于1928年的广州市第一中学无疑属于后者。85年来,创办于1928年的广州市第一中学,它从不为人云亦云的流行趋势而来,也绝不是喧嚣洪流中的惊鸿一瞥,而是基于西关古朴和荔湾灵动文化积淀的优雅追溯,基于可持续发展精神的科学创展。
新世纪的一中人更加认识到,生命本身才是教育的终极所归,可持续发展教育才是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口,是面向未来创造优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当下的中国教育界,走过规模化的狂欢之后,如何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成为最为拨动万千教育人士心弦的敏感话题。一个规模偶像时代的消失,往往意味着一个质量时代的崛起。以“特色办学”再续辉煌,兼具规模与质量优势的广州一中,无疑是个值得借鉴的发展样本。

【标题6】 教研兴校:内生发展力量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坚持将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一年一度的“教育花会”活动,广州一中已经连续举办了19届。
学习课标、教学课例分析、课例示范、评课研讨、合作备课、观课、说课比赛……19年来,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广州一中的老师们都忙得不亦乐乎。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教学系列的“教育花会”活动。各位教师在花会课公布后,除了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参评课全部活动外,还应选择参加其他学科的观摩听课活动,而获得参赛资格的选手,依次展示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在内的比例,每位选手说课之后,本学科组长就其说课内容的亮点进行微评。
除了教学系列,还有下学期如期举办的德育系列“教育花会”。爱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德育系列的主体活动则是主题班会评比,目的是创建和谐班级文化。副校长易超介绍说,学校始终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放在首位,致力于构建、弘扬校园文化。学校的德育活动不仅仅是“活动组织”而更多的是“文化侵润”,对学生产生久远影响。
一年一度一主题,实践-展示-研讨-交流,19年来,教育花会的所有环节都已经成为一中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进行实践、研究的最佳平台,成为一中人展示个性、观赏学习的亮丽舞台,成为培训、研究、教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品牌活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吴海洋校长说,教育花会只是广州一中教研事业春天里的一朵绚丽绽放的奇葩。在这个教育变革发展的时代,以教科研为学校发展引航已是必然趋势。而广州一中无疑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研究型学校。“育人为本,科研兴校”,是其85年薪火承传、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内生力量。
在2002年的广东省一级学校复评和广东省教育强区督导验收中,“科研兴校,持续发展”被肯定为一中的办学特色之一。由中国教育学会分别在2001年和2005年出版的“双动”教育模式成果集《生动的主动的教与学》、中国名校办学模式丛书广州一中卷《承先启后,开拓创新》见证了一中人教育教学的突出成绩和科研成果。
广州一中多次被推荐在荔湾区的科教研工作等会议上介绍经验,并召开荔湾区中小学科研管理一中现场会。时任荔湾区副区长的江东在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推荐发言中说,荔湾区科研在市里课题立项率高,而一中则起到区的科研龙头作用。示范高中终期验收时,专家意见对科研工作和教师培训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近年,广州一中获评为首批“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示范基地”,获授予“南方基础教育科研创新示范学校”称号。
问题即课题,广州一中通过个人、备组、学科和学校多层次的项目研究,带动广大教师深入探究教育教学问题,促进先进教学模式和特色的形成,提高学校的办学内涵和品位。
在课题设置上,广州一中坚持“三结合”的原则:第一,全校课题与学科课题相结合,使学校有一个研究核心,由学校统一部署和组织,整体推动教学发展,同时让各学科也能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开拓研究领域,扩大研究成果;第二,前沿课题与一般课题相结合,使学校科研工作在推动教师素质提高和解决一批教学实际问题的同时,探索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第三,集体课题与个人小课题相结合,在有组织的集体课题存在的同时,留一个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
由此,广州一中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的研究局面,除学校的课题外,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每个领域和每学科皆有区级以上研究项目,覆盖学校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课程发展、教师发展、德育、教学、体育、艺术、科技教育以及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全校直接参与或承担项目的教师达到90%以上。
“十一五”期间,广州一中新立项科研课题共46项,其中直接承担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源规划课题(含科技课题)35项,学会、教研会与各级各类子课题11项。前者比十五期间立项课题分别增加17项。《书香文化 引领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研究》课题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实现了荔湾区历史上的零的突破。
教师们在科教研论文、案例和教学技能评比中获得等级奖共725项,其中国家级116项,省级63项,市级329项,区级217项。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等成果165篇,参与编著教学指导书籍10多种,上区级以上公开课、教研主讲发言等200多节/次。

【标题7】 体教结合:身心和谐发展


2012年4月21日,精彩博弈的广州市中小学生象棋锦标赛在广州市第一中学举行。来自广州市各区100多所中小学的118支代表队参加,参赛人数达700多人,创历史新高。经过两天七轮的激烈角逐,广州市第一中学获得高中组团体第一名、初中组团体第二名、陈俊杰同学获高中男子个人第一名、张泽岭同学获得初中男子个人第一名、黄祉殷同学获得高中组女子第二名。
据了解,广州一中在围棋、象棋和国际象棋“三棋”比赛中,曾经连续8年获得广州市中学比赛团体冠军,并获得全国中学生象棋比赛冠军、全国中学生围棋团体赛亚军,涌现出多名全国、省、市级比赛的冠军。
走进广州一中的办公楼,人们会被摆满整条走廊的上百个奖杯、奖状所吸引。不仅“三棋”竞赛成绩斐然,广州一中更是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游泳)和广东省体育传统学校(篮球),经常组织学生代表广东省、广州市参与游泳、篮球等各项全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均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学校游泳队在2013年8月13日至14日举行的2013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游泳比赛中,获得男子团体第二名,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三名,水球队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比赛前六成绩,蹼泳及车模、海模每年均获多项全国冠军,学校篮球队在2005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获得男子冠军,高中男子篮球队曾在广州市获得八连冠佳绩。
近三年来,广州一中共计获得国家级奖项308人次,省级186人次,市级601人次,区级886人次。
广州市第一中学在各项体育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群体活动搞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尤其是游泳、篮球项目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这一切都得益于该校历来重视“体教结合”的办学思路。
“体教结合”办学特色的源头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1950年一中学生参加了在越秀山体育场举行的第一届市运动会并获得佳绩。而在六十年代,广州一中的女子乒乓球更是十分出色。1965-1966年度,一中女子乒乓球队参加全国赛获团体亚军,何晶同学获单打冠军。赛后,领队教练和队员们还荣幸地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广州一中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是推进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吴海洋校长看来,人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实质是个体生命开发的长度之持久、广度之均衡、深度之透彻。而体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追求和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达到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发展,进而能参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广州一中走出了世界冠军梁丽珍、亚运冠军周嘉威、世界蹼泳冠军缪经玮、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游泳冠军陈铁涛、航模世界冠军池锦烨等一批体育健将。在刚刚结束的第12届全运会上,校友周嘉威、吴倩昕分别夺得金牌、余贺新获得银牌、初一学生刘婷婷获得女子体操团体比赛第四名。周嘉威校友连续四届全运会获得男子100米蝶泳金牌。在这些冠军的身上,真正诠释了广州一中的校训精神:“勤、诚、勇、毅”。
广州一中每年都会招收一部分体育特长生,涵盖游泳(含蹼泳)、水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三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车模、海模等等专业领域。在广州一中,每年体育特长生的高考升学率均为100%。其中还有不少体育尖子生考上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985”知名院校。
自2009年以来,广州一中先后获得“荔湾区中学四星级学科(优秀学科)”、“荔湾区青年文明号”、“广州市中学体育学科优秀科组”、“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百年教育,育人为本。在广州一中,体育的各项工作最终还是回归以学生为本,提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体育评价方法多样化,具有鲜明的健康特点,使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尝试“三选二”的考评制度改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从选修的三个项目中选择两个项目作为考试内容,突出了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广州一中严格按照要求开足体育课、课间操、体锻课以及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 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敢于挑战、勇于拼搏、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也极大地丰富和升华了广州一中校园文化的内涵,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形成了具有崭新意义的学校精神。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4#
发表于 2013-10-26 15:00 |只看该作者
【主标题】育人为本:特色办学再续辉煌

综观中国的教育界,有两股力量:第一股是伴随型,这股力量顺应消费者变化,紧跟公众心理行为的趋向流转,今天主张素质至上,明天可能考试主导;第二股是引导型,即它从不盲从风潮,而是依托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再造,以其独特的发展内涵,从而建立起强势的话语体系,占领教育理想的领地。
创办于1928年的广州市第一中学无疑属于后者。85年来,创办于1928年的广州市第一中学,它从不为人云亦云的流行趋势而来,也绝不是喧嚣洪流中的惊鸿一瞥,而是基于西关古朴和荔湾灵动文化积淀的优雅追溯,基于可持续发展精神的科学创展。
新世纪的一中人更加认识到,生命本身才是教育的终极所归,可持续发展教育才是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口,是面向未来创造优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当下的中国教育界,走过规模化的狂欢之后,如何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成为最为拨动万千教育人士心弦的敏感话题。一个规模偶像时代的消失,往往意味着一个质量时代的崛起。以“特色办学”再续辉煌,兼具规模与质量优势的广州一中,无疑是个值得借鉴的发展样本。

【标题6】 教研兴校:内生发展力量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坚持将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一年一度的“教育花会”活动,广州一中已经连续举办了19届。
学习课标、教学课例分析、课例示范、评课研讨、合作备课、观课、说课比赛……19年来,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广州一中的老师们都忙得不亦乐乎。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教学系列的“教育花会”活动。各位教师在花会课公布后,除了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参评课全部活动外,还应选择参加其他学科的观摩听课活动,而获得参赛资格的选手,依次展示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在内的比例,每位选手说课之后,本学科组长就其说课内容的亮点进行微评。
除了教学系列,还有下学期如期举办的德育系列“教育花会”。爱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德育系列的主体活动则是主题班会评比,目的是创建和谐班级文化。副校长易超介绍说,学校始终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放在首位,致力于构建、弘扬校园文化。学校的德育活动不仅仅是“活动组织”而更多的是“文化侵润”,对学生产生久远影响。
一年一度一主题,实践-展示-研讨-交流,19年来,教育花会的所有环节都已经成为一中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进行实践、研究的最佳平台,成为一中人展示个性、观赏学习的亮丽舞台,成为培训、研究、教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品牌活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吴海洋校长说,教育花会只是广州一中教研事业春天里的一朵绚丽绽放的奇葩。在这个教育变革发展的时代,以教科研为学校发展引航已是必然趋势。而广州一中无疑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研究型学校。“育人为本,科研兴校”,是其85年薪火承传、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内生力量。
在2002年的广东省一级学校复评和广东省教育强区督导验收中,“科研兴校,持续发展”被肯定为一中的办学特色之一。由中国教育学会分别在2001年和2005年出版的“双动”教育模式成果集《生动的主动的教与学》、中国名校办学模式丛书广州一中卷《承先启后,开拓创新》见证了一中人教育教学的突出成绩和科研成果。
广州一中多次被推荐在荔湾区的科教研工作等会议上介绍经验,并召开荔湾区中小学科研管理一中现场会。时任荔湾区副区长的江东在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推荐发言中说,荔湾区科研在市里课题立项率高,而一中则起到区的科研龙头作用。示范高中终期验收时,专家意见对科研工作和教师培训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近年,广州一中获评为首批“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示范基地”,获授予“南方基础教育科研创新示范学校”称号。
问题即课题,广州一中通过个人、备组、学科和学校多层次的项目研究,带动广大教师深入探究教育教学问题,促进先进教学模式和特色的形成,提高学校的办学内涵和品位。
在课题设置上,广州一中坚持“三结合”的原则:第一,全校课题与学科课题相结合,使学校有一个研究核心,由学校统一部署和组织,整体推动教学发展,同时让各学科也能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开拓研究领域,扩大研究成果;第二,前沿课题与一般课题相结合,使学校科研工作在推动教师素质提高和解决一批教学实际问题的同时,探索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第三,集体课题与个人小课题相结合,在有组织的集体课题存在的同时,留一个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
由此,广州一中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的研究局面,除学校的课题外,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每个领域和每学科皆有区级以上研究项目,覆盖学校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课程发展、教师发展、德育、教学、体育、艺术、科技教育以及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全校直接参与或承担项目的教师达到90%以上。
“十一五”期间,广州一中新立项科研课题共46项,其中直接承担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源规划课题(含科技课题)35项,学会、教研会与各级各类子课题11项。前者比十五期间立项课题分别增加17项。《书香文化 引领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研究》课题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实现了荔湾区历史上的零的突破。
教师们在科教研论文、案例和教学技能评比中获得等级奖共725项,其中国家级116项,省级63项,市级329项,区级217项。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等成果165篇,参与编著教学指导书籍10多种,上区级以上公开课、教研主讲发言等200多节/次。

【标题7】 体教结合:身心和谐发展


2012年4月21日,精彩博弈的广州市中小学生象棋锦标赛在广州市第一中学举行。来自广州市各区100多所中小学的118支代表队参加,参赛人数达700多人,创历史新高。经过两天七轮的激烈角逐,广州市第一中学获得高中组团体第一名、初中组团体第二名、陈俊杰同学获高中男子个人第一名、张泽岭同学获得初中男子个人第一名、黄祉殷同学获得高中组女子第二名。
据了解,广州一中在围棋、象棋和国际象棋“三棋”比赛中,曾经连续8年获得广州市中学比赛团体冠军,并获得全国中学生象棋比赛冠军、全国中学生围棋团体赛亚军,涌现出多名全国、省、市级比赛的冠军。
走进广州一中的办公楼,人们会被摆满整条走廊的上百个奖杯、奖状所吸引。不仅“三棋”竞赛成绩斐然,广州一中更是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游泳)和广东省体育传统学校(篮球),经常组织学生代表广东省、广州市参与游泳、篮球等各项全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均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学校游泳队在2013年8月13日至14日举行的2013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游泳比赛中,获得男子团体第二名,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三名,水球队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比赛前六成绩,蹼泳及车模、海模每年均获多项全国冠军,学校篮球队在2005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获得男子冠军,高中男子篮球队曾在广州市获得八连冠佳绩。
近三年来,广州一中共计获得国家级奖项308人次,省级186人次,市级601人次,区级886人次。
广州市第一中学在各项体育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群体活动搞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尤其是游泳、篮球项目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这一切都得益于该校历来重视“体教结合”的办学思路。
“体教结合”办学特色的源头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1950年一中学生参加了在越秀山体育场举行的第一届市运动会并获得佳绩。而在六十年代,广州一中的女子乒乓球更是十分出色。1965-1966年度,一中女子乒乓球队参加全国赛获团体亚军,何晶同学获单打冠军。赛后,领队教练和队员们还荣幸地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广州一中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是推进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吴海洋校长看来,人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实质是个体生命开发的长度之持久、广度之均衡、深度之透彻。而体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追求和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达到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发展,进而能参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广州一中走出了世界冠军梁丽珍、亚运冠军周嘉威、世界蹼泳冠军缪经玮、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游泳冠军陈铁涛、航模世界冠军池锦烨等一批体育健将。在刚刚结束的第12届全运会上,校友周嘉威、吴倩昕分别夺得金牌、余贺新获得银牌、初一学生刘婷婷获得女子体操团体比赛第四名。周嘉威校友连续四届全运会获得男子100米蝶泳金牌。在这些冠军的身上,真正诠释了广州一中的校训精神:“勤、诚、勇、毅”。
广州一中每年都会招收一部分体育特长生,涵盖游泳(含蹼泳)、水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三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车模、海模等等专业领域。在广州一中,每年体育特长生的高考升学率均为100%。其中还有不少体育尖子生考上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985”知名院校。
自2009年以来,广州一中先后获得“荔湾区中学四星级学科(优秀学科)”、“荔湾区青年文明号”、“广州市中学体育学科优秀科组”、“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百年教育,育人为本。在广州一中,体育的各项工作最终还是回归以学生为本,提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体育评价方法多样化,具有鲜明的健康特点,使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尝试“三选二”的考评制度改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从选修的三个项目中选择两个项目作为考试内容,突出了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广州一中严格按照要求开足体育课、课间操、体锻课以及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 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敢于挑战、勇于拼搏、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也极大地丰富和升华了广州一中校园文化的内涵,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形成了具有崭新意义的学校精神。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5#
发表于 2013-10-26 15:01 |只看该作者
标题8】 科技创新:坚持能力为重

“热爱科学、享受阅读、幸福人生”为主题的对联、文学谜语;锻炼“逻辑推理、速算、口算”能力的数学趣味游戏;提高英语兴趣的“脑筋急转弯、绕口令”;了解社会动态的“社会与我”辩论;增强学科知识的实验观察;以及展示我校科技活动水平的互动游戏(空杯运球、能飘浮的硬币、航模(纸飞机)竞赛、飞行器展示、车辆模型)……
这是一年一度、别开生面的广州一中科技节。“我体验、我创造、我成功”。学生们在各种体验、游戏中发现身边的各种科学现象,探索科学生活的方法,体验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乐趣,从而感悟创意生活带来的快乐。
85年来,广州一中一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为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成绩显著。读一本科普书籍,参观一次科技展览,参加一次科技竞赛和活动,完成一件科技小制作,这是广州一中对全体学生的要求与期望。
在每一届的科技节中,广州一中的学生们都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高中部(大坦沙)校区是地陷监测区,防震减灾教育是科普教育必修课,这一课程激发了符嘉美同学对地震预警很感兴趣,课后自学相关知识,并制作出“防地震磁铁装置警报仪”,该作品在第九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活动中荣获“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少儿创新奖;叶箭、温碧敏同学在航模活动中对模型姿态控制的遥控器的操作和实际控制效果不满意,提出个个人的改进意见,并制作出新型遥控器“利用遥控器姿态控制航模的新型遥控器”,该作品在第八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截至目前,广州一中已经形成了以电脑机器人活动、无线电系列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信息技术应用活动为典型代表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群落,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模”(特别是车模)运动、无线电系列活动以及科技创新活动。
广州市第一中学车模、海模队创立于2005年,每年都派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锦标赛和全国车辆模型锦标赛,并屡获佳绩。近五年先后组织学生多次参与了国内重大模型赛事及国际比赛,共有48人次获奖,其中2008年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锦标赛获综合团体冠军1次,21人次获得全国青少年及车模锦标赛冠军,11人次获亚军,1人次获季军。林骏奔、李嘉玮和王国杰同学还曾代表中国车模队到国外参加亚洲赛及世界赛。海模队近五年在国内重大模型赛事中共有29人次获奖,7人次获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锦标赛一等奖,10人次获二等奖。培养了莫铭杰、符嘉美、黄濠华、卢彦光、张壁年、鲁文俊、任梓聪、陈子宏等全国冠军。
在开展无线电系列活动过程中,广州一中始终坚持面向全校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特长,因材施教的宗旨,树立“实践第一,比赛第二”的观念,立足于让学生们在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践证明,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许多身体素质平平、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能在无线电工程、测向和电台比赛中获得出色的成绩。近5年来在省市及国家级比赛中共108人次获市以上奖项,取得巨大进步。
在广州一中,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层出不穷, “电动模型动力监控系统”、“基于小型无人飞机的应急通信中继系统”、“利用遥控器姿态控制航模的新型遥控器”、“节能环保“水码”花坛”……学校的科技发明操作间里摆满了学生发明作品实物模型,宣传橱窗里也贴满了发明者照片以及获奖信息、专利证书。
近五年来,广州一中学生在参加各级的科技活动中,个人和集体共获得世界级奖励2项,国家级奖项54项,省级奖项31项,市级15项,而参赛的作品大多来自科普系列活动。
如今,广州一中已是“全国首批科技体育传统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广州市普教系统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经过课外科技活动的训练培养,广州一中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知识面得到拓宽,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已经有一项专利在手的吴芷丹同学,曾经在2012年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锦标赛中获F2项目中学组冠军和ECO-B项目中学组亚军,正在准备申请中山大学自主招生。在一中,像吴芷丹这样,文化课和科技特长齐头并进的学生还有很多。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科技活动在广州一中的校园里点燃了崇尚科技、尊重科学、力求创新的精神之火,弥足珍贵。”在广州一中负责科技的黄捷老师告诉我们。

【标题9】 智慧校园:信息化新引擎

2013年7月9日下午的高中校区学术报告厅,广州一中召开了“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暨“广州市首批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工作实施启动大会,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回顾与展望。同时,广州一中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成为广州市唯一一所承担试点工作的中学。
在吴海洋校长看来,这是对广州一中教育信息化建设过往三个十年成绩的认可,也是对未来智慧校园的激励和鞭策。
诚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全球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从1984年广州市教育局下拨13台AppleⅡ作为学生用计算机开始,到1993年成为广州市最早建立校园网的学校之一,十年间一中人掀起了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潮。这是信息化人才涌现的十年。各学科老师积极学习计算机编程、文字编辑、数据统计等计算机应用知识,并涌现了一批编程能力较强的干部和教师,使广州一中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及老师的信息化素养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直在同行中处于的领先地位。
1994年8月,广州一中提出《1994—2000年学校现代化建设构想》,制订了未来六年的发展目标,并确定以信息化管理作为学校办学特色,开启了信息化应用成效辉煌的十年。
同年,第一届教育花会正式开展,内容包括试验课、班会、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师电脑培训与考核等,为教师们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一个研讨的平台。信息化教学逐渐成为广州一中所有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
进入21世纪,广州一中的信息化建设开始尝试从数字化校园迈向智慧校园。2001年,广州一中开始在高三复习课中推广使用信息化教学,使该届高三高考取得历史上最辉煌的成绩,在同类学校中位列第一;2002年省一级复评再次推动我校信息化设备设施的更新,建立千兆光纤为主干的校园网,计算机等信息化教学设备进入每一间教室、教辅室;2003年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协调和统筹管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启动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研究,为学校的发展决策提供了全方位准确有效的数据;2004年,广州一中申报成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此后的10年,广州一中充分发挥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作用,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2006年-2012年教师参加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活动获得包括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市和区级一等奖在内的奖项,总数超过荔湾区其它学校之和,两年获得广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活动的最佳组织奖和多年获区最佳组织奖。

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校本课程开发,抑或是活动课程开设,广州一中都非常重视学生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培养,近几年参与各级学生电脑作品比赛成绩突出。2008年-2012年连续5年获荔湾区中小学电脑作品评奖活动优秀组织奖,科组6位老师被评为优秀辅导老师。参赛人数、获奖数量多次位于荔湾区所有学校的第一名。2008年、2012年连续2届被评为广州市信息技术科优秀学科教研组。

如今,广州一中作为广州市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正高举信息化大旗,构建智慧型校园,吹响了新10年的号角。
2012年,由吴海洋校长主持的《基于平板电脑的学生个性化网络学习模式探索》信息化试验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课题立项。在未来的课堂,学生将充分使用平板电脑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每人手捧一台平板电脑,动画、电影在电子“课本”上活灵活现;做随堂练习,题目难度分五星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来做,提交后系统会自动批改;教师不用走到学生身边,就能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及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开个小灶”。
这就是“云课堂”。在广州一中信息中心王震洪主任看来,尽管当下信息化教学在多数学校已经得到普及,但是多媒体课件的普及仍然没有改变“老师讲、学生学”的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当前单一的电教平台已经无法满足“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型课堂。因而,在广州一中的“云课堂”,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逐渐发展为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进而演变为“按需自主学习”的个性化网络学习模式(开放式自主学习)。
在“云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进度在系统提供的丰富资源中选择不同的学习资源或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并且随时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网络互动;老师则利用个性化学习系统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云端轨迹记录,譬如学生使用过的资源、提出的问题、发表的文章、完成的作业、测试的结果、网上交流的信息等等。这个记录库一方面帮助学生收集管理学习过程和记录,保证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研究学生学习差异的重要资源,是更为全面的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
基于平板电脑的个性化网络教学模式,是目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高层次的整合模式。“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广州一中适应21世纪的教育改革要求,培养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各类精英人才,具有非凡的意义。”吴海洋校长如是说。

【标题10】中西学养:走向世界的一中

广州市第一中学的第一任校长司徒优是留美归来的教育博士,中西交融的教育背景形成了司徒中西交融的办学理念,使得广州一中在建校之初便受到了此理念的熏陶,这为此后的教学理念注入了中西合璧的新思想,也形成了“学养中西”的优良传统。
85年来,广州市第一中学一直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这一点同样体现在校园环境的建筑风格上。走进广州一中高中校区,行政大楼是仿照广州一中黄沙校区解放前建筑大师林克明设计的中西合璧行政楼而建,本体建筑楼高8层,雄伟壮观,红白相间,色彩明快,楼旁两侧矗立着中西方两位古代大思想家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塑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广州一中融合中西文化的历史前沿地位和发展方向。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浪潮正以其磅礴之势改变着整个世界,也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的深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在中国与世界互相环抱之间,新世纪的广州一中踏上了国际化办学的探索新路。
据了解,广州一中每年均有几十位高中学生提出海外留学的申请。恰在这时,教育部于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中教育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精神。
PGA高中国际课程项目,“以中华文化为底蕴,兼具国际文化视野”为培养目标,探索中国“强调知识基础”与西方“注重能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教育结合,为学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特别是美国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这种可以充分满足国内、海外学生面向国际求学需求的课程,走进了一中人的视野。
PGA高中国际课程实验班是专门针对中国学生进入国外大学本科学位阶段学习所设计的一种基础性桥梁项目。该项目通过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融合我国高中课程的优势,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国内高中教育所要求的必备知识与能力,而且了解和熟悉国外教学方法、考评方法及文化差异,具备运用学术英语进行交流和研究的能力。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后,学生可直接参加美国ACT考试,升入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海外大学就读本科学位课程。
在一中人看来,像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名校,更青睐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扎实文化基础以及卓越国际视野的学生。因此国际课程项目的课程设置绝对不能一味追求国际课程,而完全忽略原有高中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英语语言和沟通能力、数学和数据处理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商务学习以及独立学习技能,总学时1764课时,占PGA高中课程体系教学总学时的1/2。每学期由若干课程模块组成,包括:英语教学情景听说读写、数学(数学基础入门、概率,统计和金融数学)、商务学习入门、科学原理入门、信息和文字处理入门等20个模块,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递进。
“我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友情,自立精神和宝贵的经验。”已经被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录取的潘燕琼回忆三年的学习生活如是说。潘燕琼说,刚进PGA时的她是个自卑、不善言语的学生,自我介绍的时候也只是低着头说着不太流利的英语,但如今在纯英语教学的环境下,英语已经不是高不可攀的了;有了PGA, 原本平淡的高中生活变得精彩,即使在最忙碌备考雅思期间,仍然组织了很多课外活动,比如扶贫、圣诞晚会、实习等。
“没有PGA,就没有现在与众不同的潘燕琼。”潘燕琼的自信是对PGA项目成果最好的评价。
一颗颗走向世界的希望种子就这样播下。何雅婷在2012年11月雅思考试中获得7.5的高分,听力单科8.5分,达到了哈佛、耶鲁等世界顶尖名校在语言能力方面的录取要求;首届PGA高中国际课程实验班毕业生12人获得密歇根州立大学、贝勒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杨振宁母校——石溪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温莎大学、爱荷华大学、迈阿密大学等42间世界排名前一百的知名大学录取资格,6人次获得每年一千至一万美元不等的奖学金。

诚如85年前在越秀山原学海堂旧址点燃的梦想之火,今天的一中人又昂首阔步行走在通往世界的坦途。85年的沧桑洗礼,早已将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一”文化融入一中人的血脉,也使得广州一中在全球教育一体化的竞争大环境中,仍能充满活力地快速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数代一中人的孜孜求索,如今的广州一中规模日盛,成效日大,声誉日高。
“巍巍云山,滔滔珠江;听我一中,弦歌嘹亮;可爱校园,绿树红墙;优良学风,源远流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文化引领未来的广州一中,将有更多的“第一”从这里诞生、发展和壮大,永远屹立于教育理想的高地。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59 小时 
威望
20784  
金钱
17323  
最后登录
2016-11-9 
阅读权限
帖子
16781 
精华
积分
20784 
UID
114103 
6#
发表于 2013-10-26 15:24 |只看该作者
62桃李 发表于 2013-10-26 15:01
标题8】 科技创新:坚持能力为重

“热爱科学、享受阅读、幸福人生”为主题的对联、文学谜语;锻炼“逻辑 ...

天长地久的学府,千秋万代的辉煌.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5-3 07:46 , Processed in 0.11373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