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水城广州的文化印记
查看: 872|回复: 6
go

水城广州的文化印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181 小时 
威望
11163  
金钱
8927  
最后登录
2017-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343 
精华
积分
11163 
UID
4339 
1#
发表于 2013-4-14 01: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res05_attpic_brief.jpg
昔日广州河涌纵横

res07_attpic_brief.jpg
1923年广州太古仓

res09_attpic_brief.jpg
日伪时期白鹅潭

res11_attpic_brief.jpg
水上寺院

res13_attpic_brief.jpg
珠江边的海军司令部

res15_attpic_brief.jpg
1906年粤海关俱乐部建设中

res17_attpic_brief.jpg
珠江边的“住宅区”

□孙有康 张泳松
  1
  清水濠,引起诗人灵感
  生长清濠十九年,
  中间贤里向西边。
  今朝又卜清濠宅,
  重话儿时一惘然。
  这是清代张维屏的《清水濠》诗,他是番禺(今广州)人,故居在清水濠(古东濠)。
  濠畔街是旧时广州城南一条紧邻玉带濠、水上舟楫穿梭,岸上喧嚣繁盛的十里长街。它伴随宋时濠涌开通而逐渐形成,因濒临濠水而得名。明清时,这里层楼花榭鳞次栉比,飞桥曲阑接连不断,沿街食府遍布,游人如织;街中有座楚地商人所建的素舫斋,闹中取静,饮馔精致,时常邀请城中名人墨客前来雅集游宴。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濠畔街是城市的金融商业中心,中外客商云集,当中建有浙绍会馆、山陕会馆、湖广会馆、金陵会馆、四川会馆等各地的会馆,南国抗风轩的孙蒉在《广州歌》中生动描述了这一街道市声喧嚣丰富繁盛的景象:“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长城白雉白云里,城下一带春江水。少年行乐随处佳,城南濠畔更繁华。珠帘十里映杨柳,帘栊上下开户牖。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阿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春风列屋艳神仙,夜月满江闻管弦。良辰吉日天气好,翡翠明珠照烟岛。乱鸣蛙鼓竞龙舟,争睹金钗斗百草。游冶流连忘所归,千门灯火烂相辉。游人过处锦成阵,公子醉时花满堤……”
  据张维屏的文集记载,他后来搬至贤乐里,在清水濠度过少年、青年和壮年。此诗算是诗人回忆童年故乡之作,表达他对清水濠的眷念之情。其实,广州的珠江出海口比其他江河都要复杂,形成的洲、岛、浦、湾更多,产生的广州众多有关水的地名以及随之而来的民俗、故事、文学等,构成了广州的特色文化。水地名的普遍性和多样化正是广州水网交织的反映,也是广州水文化的基础。建设文化广州,不可忽视广州的水文化,也就不可忽视广州的水地名。这对彰显广州的水文化特色、发掘广州人文情怀、增加广州本根意识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2
  广州地名如海绵,充满水分
  由于广州临海,地名充满了水汽,犹如海绵一样,听起来已经感到无比湿润。
  1.洲
  广州有长洲岛、小洲村、金沙洲、琶洲等许多含有“洲”的地名,这是由于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面山临水,河涌密布,自古形成“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水城格局。珠江水系愈向下游分汊愈多,河道迂回曲折,时离时合,纵横交错。在珠江出海口,又被一系列从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岛屿群落所包围,将水流分注出海。这种密布交错的河网不但为海上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这一带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水乡聚落和孕育、形成奠定了天然的水网环境基础。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地语》中记载:“下番禺诸村,皆在海岛中,大村曰大箍围,小曰小箍围,言四环皆江水也。凡地在水中央曰洲,故周村多以洲名。洲上有山,烟雨中,乍断乍连,与潮下也。”广州洲岛棋布,是广州水文化的一份重要内容。
  2.江
  广州城中共有大小河涌231条,全长913000米。其中以珠江为主干。现存与珠江有关的地名,如海珠桥、海珠广场、海珠(南中北)路、江湾桥、沿江(东中西)路、滨江(东中西)路、江南大道(南中北)等,共有33个。
  3.涌、滘(漖)、濠
  溪、涌(冲)即曲折细长的河道,城内有荔溪(东中南)约、洛溪、沙溪、棠溪、石溪,西关涌、东涌、东濠涌、驷马涌、漱珠涌等。蜿蜒的水沟称为滘(漖)、濠,新滘、茶滘、滘口等,另有沥滘、横滘、增滘;清水濠、西濠、东濠等各类以涌、濠、滘命名的,共有60多个。
  4.潭、塱(朗)、湾
  很多带“潭”“淡”的地名,为百越语“水塘”或“湖”的译音字,故今日多塘的地名,新塘、潭村、龙潭、白鹅潭、西湖路等。冲积平原或水网沼泽地称为塱(朗),大塱、西塱、塱口、塱边、塱头、塱溪、郭塱、黄竹塱、松柏塱等共65个。
  水流曲折的地方叫湾。荔枝湾是城内的最有名水湾。沙湾、荔湾、水母湾等地名在广州城内有十余处。
  5.埗、湖、沙等
  古粤人常以舟楫为交通工具,在地名上通用步、埗来表示津渡码头。广州有盐步、八埗、增埗,皆为货物转运码头或渡口,反映商业文化兴盛。
  作为古都会,广州历史上出现一些人工湖泊,有的为皇家园林所用,如西湖、兰湖、菊湖;有的是由河道改成,如荔湾湖、东山湖;有的为蓄水排洪所用,如流花湖、麓湖、白云湖等。城内以“湖”命名的地名路名不下10多处。
  元明期间,广州城西南郊已有大片滩地淤出成为沙洲,如黄沙、沙园、中流沙、太平沙等。经过不断的淤积并岸,成为今日的黄沙、沙面。它们渐渐形成闹市,故以“沙”命名的有大沙头、太平沙、永胜(上中下)沙、增沙路、沙太路、沙面大街、沙河大街等,成为今日繁荣地区的街名。
  为取得耕地围垦的“围”、“基”等地名也大量出现,如罗冲围、沙基等;筑建河堤的地方被命名为长堤、东堤等。泮塘路、濠畔街、横水渡巷、观澜街、海傍街等这些地名处处反映着广州与水的紧密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城内可数可知的水文化地名多达300余个。
  3
  从诗词到口语,充满水的联想
  河道是岭南人的日常活动场所,晚清时期广州豪商大户潘仕成的海山仙馆、叶兆萼的小田园、黄景棠的小画舫斋均在荔湾两岸。其中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曾赠潘仕成一联,联云:“无奈荔枝何,前度来迟今太早;又乘药舸去,主人长醉客常醒。”此外,海山仙馆还留有一联曰:“海上有三山,风景依然,玉箫何处?岭南第一景,黄梅时节,红荔枝头。”清代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了一首《濠畔街》中曰:“花舫朝昏争一门,朝争花出暮花入。背城何处不朱楼,渡水几家无画楫?五月水嬉乘早潮,龙舟凤舸飞相及。素馨银串手中灯,孔雀金铺头上笠。风吹一任翠裙开,雨至不愁油壁湿。”古有诗句赞颂泮塘,曰:“泮塘夏日荔初红,万树骊珠映水浓。消受绿荫亭一角,乱蝉声飏藕花风。”南宋诗人方信孺在《南海自咏》中写《南海庙》是“宫阙参差海上开,吐吞波浪起风雷”,写《沐日亭》是“亭倚艾莱几许高,下临无地有惊涛”。宋代诗人杨万里对沐日亭的描绘“客来莫上沐日亭,亭上见海君始始惊。”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荔枝湾呈现一派“蝉鸣雀噪,荷香十里,荔子千株,花艇游河,江滨浴场”的繁华景象。20世纪二三十年代,荔枝湾上依然热闹,每到夏季,人们乘坐游艇、舢板沿荔枝涌出珠江,沿途红荔夹岸、荷香数里。那时,游艇如鲫,卖海鲜、艇仔粥、烟酒果品的小船来往穿梭。叫卖声、咸水歌声、嬉笑声交织一起,构成一幅别有风味的水乡风情画。
  在吟诵珠江的一些诗文中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如植桂堂《竹枝词》“月照珠江画不如,几家多在柳阴居。饭余无事推篷出,斜枕船头唱木鱼。”朱彝尊《夜泊珠江》“潮涌牛栏外,舟停蜑户旁。月高人不寐,隔浦是歌堂。”描写江上疍民生活的诗句:“妾住珠江隔岸遥,浮家日日鼓兰桡。娇儿生怕痴沉水,买个葫芦缚半腰。”何梦瑶《珠江竹枝词》“月明歌女摸鱼声,风动蛮童鴂舌鸣。鬼子驿中乘船过,疍人江上弄潮行。”查慎行《珠江棹歌词》“一生活计水边多,不唱樵歌唱棹歌。疍子裹头长泛宅,珠娘赤脚自凌波。”王士祯《广州竹枝词》“潮来濠畔接江波,鱼藻门边净绮罗。两岸画栏红照水,疍船争唱木鱼歌。”“海珠石上柳荫浓,队队龙舟出浪中。一抹斜阳照金碧,齐将孔翠作船篷。”解放后朱光市长有《望江南·广州好》:“广州好,夏夜放中流。渔唱激湍胸底阔,海云舒卷弄飞舟。更喜月如钩。”
  珠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最大的不同在于出海口多、海岸线长,具有江海一体,海洋性强的特色。这使珠江流域的语言文化呈现与众不同的丰富多样。珠江流域密集的河网决定了珠江流域方言的纷繁复杂和丰富多样,语言学家调查发现,除了广府话、客家话、潮汕话这三大主方言在珠三角流传外,次方言并没有依照行政区域分布,而是沿河流划分,基本上一条河流就有一种次方言,这显然是珠江流域身后的水文化积淀而成。
  在珠江流域的方言中具有浓郁的“水”特色,以广州方言为例,日常用语中的一千元叫做“一撇水”,一百元为“一旧水”,工资叫“薪水”,交钱叫“搒水”,路费是“水脚”,补钱叫做“补水”;财源广进又称“猪笼入水”,赚取高额利润称为“食水深”,“油水”指钱财,用非正规手段获取利益叫“捞油水”,有钱富有的人叫“叠水”,还钱叫“回水”,搜刮钱财叫“掠水”,到处借钱称为“扑水”,钱包没钱叫“干水”,“抽水”指收取利润,促销减价称为“跳水”,货币贬值叫“缩水”。
  还有一些跟“水”有关的其他日常用词,例如威风叫做“威水”,看风盯梢叫做“睇水”,通风报信变成“通水”。有一些为人处世的词也跟水有关,比如学艺不精被叫做“水皮”,一知半解称为“半桶水”,走私货物叫“水货”,东西打折扣称作“缩水”,“老水”就是老成,暗通关节叫“放水”,“醒水”即醒目,“心水”即心思,高谈阔论叫做“吹水”,命运叫做“命水”,“乜水”是指什么货色、何方神圣,装模作样叫“整色整水”,做表面功夫叫“水过鸭背”,莫名其妙叫“一头雾水”。暗中提示、提醒叫“提水”,解散、逃离现场叫“散水”,“抛浪头”是用气势吓人,指事情无法回头是“洗湿个头”,无希望叫“冻过水”,对见过的事物记得很清楚即“心水清”,端午节前后的雨水叫“龙舟水”,“风生水起”指商场得意,“见财化水”是指快要到手的钱物却泡汤,半途而废就是“唔汤唔水”,顺顺利利指“顺风顺水”。还有一些有关“水”的引申,形容路途遥远叫做“很远水路”,乘车兜风称为“游车河”。水生动物也会拿来用于比喻,如“咸鱼翻生”、“倒泻箩蟹”、“水过鸭背”、“失魂鱼”、“大头虾”等等。连对初生婴儿的称呼都叫“苏虾仔”。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体现的地域概念和地域精神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涵。研究地域文化不可忽视地名,重视地名文化的区域差异也是地名使用及研究辨识的根据。建设文化广州,注重广州“水”的特色文化,注重关于“水”的古老地名,为岭南文化及中华文化的传承保护增添归属感。
孙有康、张泳松
(版权归"金羊网-羊城晚报"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或致电020-87133589。)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876 小时 
威望
13859  
金钱
10550  
最后登录
2017-5-24 
阅读权限
帖子
9075 
精华
积分
13859 
UID
17077 
2#
发表于 2013-4-14 17:0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嘉嘉 于 2013-4-14 17:08 编辑

水文化,真的贯穿广州城.
大凡繁荣的城市,多数是依傍江河而发展,交通方便,生活多滋润.广州是适宜居住和工作的大城市,我爱她!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0 小时 
威望
4936  
金钱
3558  
最后登录
2018-10-26 
阅读权限
帖子
3346 
精华
积分
4936 
UID
25133 
3#
发表于 2013-4-14 19:42 |只看该作者
母亲河珠江哺育着珠江两岸的人民,几十年过去了,水城广州已经慢慢旧貌换新颜了。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184 小时 
威望
2535  
金钱
1563  
最后登录
2014-7-8 
阅读权限
帖子
1448 
精华
积分
2535 
UID
28847 
4#
发表于 2013-4-14 22:13 |只看该作者
shunhui 发表于 2013-4-14 19:42
母亲河珠江哺育着珠江两岸的人民,几十年过去了,水城广州已经慢慢旧貌换新颜了。

喜欢以前的珠江两岸,现在的珠江两岸新颜,太有压迫感了。
生活自在写意,用智慧去面对人生,过得更精彩!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177 小时 
威望
10510  
金钱
10346  
最后登录
2017-7-11 
阅读权限
帖子
7107 
精华
积分
10510 
UID
32 
5#
发表于 2013-4-14 22:52 |只看该作者
珠江两岸旧貌换新颜,可是珠江本身新颜不如旧貌。
五十年代几乎年年都举办横渡珠江活动,我参加过两、三次,而且经常约同学去珠江游水(一般在中山八路珠江大桥附近——当年还没有珠江大桥,只有几个桥墩),没听说游完水生病的。现在珠江被污染成一条大坑渠,谁也不敢落去游水。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909 小时 
威望
8396  
金钱
4513  
最后登录
2018-10-22 
阅读权限
帖子
3880 
精华
积分
8396 
UID
4347 
6#
发表于 2013-4-15 00: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鄧允根 于 2013-4-14 22:38 编辑

    五七年前的廣州,街道房屋雖然舊一點,但很乾淨,人民雖然窮一點,但
精神。社會文化尚算活躍,加上愛國衛生運動、治安良好等等德政,讓人民的心
逐漸歸順。只可惜很多校友還未出生,未見過那時的廣州風光。
    再說那時的一中,校風良好。廖奉靈副校長極之重視學生的健康與衛生,老
師們敬業,教課質量很好。那時強調全面發展,學生有發展個人興趣的自由;沒
有畸形的應試教育,不過學生的學業功底一點不差。
    自從上頭的神經「撥亂」了之後,好的東西也當四舊破,冇眼睇,閉嘴了。

天涯共此時。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177 小时 
威望
10510  
金钱
10346  
最后登录
2017-7-11 
阅读权限
帖子
7107 
精华
积分
10510 
UID
32 
7#
发表于 2013-4-15 14:17 |只看该作者
鄧允根 发表于 2013-4-15 00:11
五十年代的廣州,街道房屋雖然舊一點,但很乾淨,人民雖然窮一點,但有
精神。社會文化尚算活躍,加上 ...

57年开始反右,学校笼罩一片恐怖气氛。

点评

鄧允根  對,上面應為「五七年前的廣州」,已經改正。  发表于 2013-4-15 14:30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6-17 21:22 , Processed in 0.10127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