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历史秘闻】日寇铁蹄下的离别泪
查看: 939|回复: 5
go

【历史秘闻】日寇铁蹄下的离别泪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1#
发表于 2013-4-13 08: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3-4-13 08:48 编辑

历史秘闻1937-1945

日寇铁蹄下的离别泪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否                                                                                                                                                                                                                                                                                                                                                                                                                                                                                                           ——美国总统罗斯福(1942)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中国人的伟大———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无怨无悔的忠诚、他们的认真、他们的艰苦卓绝———由中国士兵身上可以看出。他们备尝艰苦而不掉一滴眼泪;上级带他到哪里去,他就跟着去,毫不迟疑;他们要求的很少,而永远都准备付出所有。


                                                ——美国将军史迪威(1942)


发生在6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给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又有多少家庭背井离乡?本期给读者朋友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特殊家庭的悲情故事。

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旧中国满目疮痍。到处烽烟滚滚,哭声阵阵。在独山,日军放火焚烧县城,见物就抢,见人就杀。城内火光一片,光掩埋尸体就持续了一月之久;大批从广西逃到独山的难民被随后赶来的日军疯狂杀戮,沿路尸横遍野;在黑石关附近,随着一声喊“鬼子杀人啦,快跑!”难民流顿时大乱,被打死、踩死、跳下崖摔死的比比皆是。

扶老携幼混杂在难民流中的张应山一家胆战心惊,边躲藏边赶路,最终没能逃脱厄运。4个孩子,一个被抓丁,一个送了人,一个沿街乞讨,一个决定“任其自生自灭”。

离乡背井,妻离子散,饥寒交迫,前路茫茫。失了业的张应山作为一家之主,全然没了主张,惟望天公有眼,保全一家子安宁。

也算是天不绝人。日本投降后,历尽劫波的张应山全家,竟然又奇迹般团聚。当壮丁的老大戏剧性地回到家里,成了一名铁路工人;在逃难途中生下8个月就被送人的小妹费尽周折终于找到时,已是邮电学校电报班的一名学生,后来当了贵阳市电信局工会副主席;老二志超任过广铁集团路风办的副主任;逃难途中掉队险些“自生自灭”的志湘,解放后一直读到硕士,成为广东省委党校的教授……张家离散与团聚的经历,控诉了日寇灭绝人性的暴行,展示了正义、和平、胜利与振兴的光明前景!

请读本期——《铁蹄下的离别泪》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2#
发表于 2013-4-13 08: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3-4-13 09:15 编辑

1278501010176.jpg


    7月7日,记者来到原贵阳市电信局工会副主席庞兰芬家。说起这个特殊的日子,这位62岁的老人潸然泪下:“没有68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我家也不会遭受20年的骨肉分离了!”

   “以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庞家的亲生女儿,直到二哥找上门来,才知道真实情况”

    对在省邮电学校电报班学习的庞兰芬来说,1964年的农历大年初五是一个悲喜交加的日子。

    那天下午,一名从广州来的陌生人在三桥派出所指导员王绍华带领下,冒着大雪来到位于黄金路的庞兰芬家。看到这位不速之客,庞兰芬的母亲王素珍心里有一种不祥的感觉,因为她认出这个长得与自己女儿十分相像的人,就是20年前那个要饭人家的老二。

    经派出所领导介绍,庞兰芬才知道自己并不是庞家的亲生女儿,眼前这个人是自己的同胞二哥张志超。骨肉团聚让两兄妹喜出望外,庞兰芬说:“一个多月前学校的政治老师就给我说过,但我始终似信非信,直到二哥找上门来,才觉得好像是真的。”

   “离开衡阳向贵阳方向迁移,我们全家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母亲在逃难途中生下妹妹,连月子都是在难民车里度过的。”

    张志超的父亲张应山出生在河北省南皮县一个回族家庭。早年考入津浦铁路局,在安徽省明光火车站工作。1938年徐州会战失败后,眼看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一步步踏进祖国的大好河山,一家6口和局里大批职工经河南、湖北辗转南迁到湖南衡阳,在湘桂铁路衡阳西站当钩夫,生活稍稍安稳下来。

    1944年长沙失守后,日军长驱而入直逼湘桂铁路枢纽衡阳。湘桂铁路职工被迫开始向贵阳方向迁移。

   “离开衡阳后,我们全家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那时我还不到12岁,但各种情况至今仍历历在目。”7月1日,在庞兰芬的三哥、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张志湘家宽大的客厅中,张志超对记者说。

    当时,张应山把一家老小和即将临盆的妻子送上向广西金城江六甲撤退的铁路难民宿营车,他自己又回到铁路上继续跑车,赚钱养活一家人。

    在难民车上,妻子感觉腹中的胎儿就要降临人世了,于是决定从六甲返回柳州。其时日寇已逼近桂林,柳州城内一片混乱,捎信给跑车的丈夫已经来不及了,她赶紧叫儿子到柳州河西村火车站去找姨父。

    临盆前,母亲叫志超烧了一盆水,找一把剪刀作好准备。可怎么也找不到剪刀,母亲只好叫他找来一块破碗片。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志超在母亲的指导下用碗片割断脐带,洗去血迹,用破布包裹好妹妹,送到母亲怀中。做完这一切,姨父才从外面赶来。第二天,他们在柳州度过了一个全家天各一方的中秋节。因为出生在峨山脚下,父亲给苦命的妹妹取名志娥。

   “母亲真苦呀,生妹妹时就只喝了一碗姜汤,连月子都是在难民车里度过的。”说着,这位古稀老人老泪纵横。

   “饿死病死冻死的人到处都是,庙里死的人抬到外面墙脚,用乱草一盖了事”

1944年冬,日军发动桂柳会战,大量难民被迫远走他乡,张应山一家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11月,尾追而来的日军沿黔桂公路和铁路直逼金城江,向贵州方向挺进,沿途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全家人与难民一道乘难民车到加碧村时,车停了,只听有人喊:“前面不通了,想逃命的赶快下车!”刚一下车,20岁的大哥张志明就被国民党当壮丁绑走了。

    绵延二三百公里的黔桂公路上,逃难的人群川流不息。六七十万难民组成的长蛇阵,与往来的军车、军队交织在一起,几乎把道路堵塞。一路上,失业了的张应山一头挑着棉被,一头挑着刚出生的志娥。年近六旬的外婆在母亲的搀扶下扭着小脚匆匆赶路。全家老的老,小的小,缺衣少食,胆战心惊。一次,为了躲避土匪,全家与逃难的人钻进一处溶洞躲藏,大气也不敢出。偏偏饥饿难忍的志娥嚎啕大哭,周围的人顿时惊慌起来,有人焦急地说:“再哭下去引来土匪,大家都跑不了,不如赶快把她掐死算了!”哪位母亲会舍得亲手掐死自己的亲骨肉呢?她赶紧把孩子的头埋进怀里,让哭声尽量小些。

    解放后读了大学读硕士并成长为大学教授的张志湘,对日寇的暴行深恶痛绝。那时,才3岁多的他在逃难的路上越走越慢,远远落在了后面。父母也没有精力再来关心他,只得忍痛下决心:“赶不上,就让他自生自灭吧!”二哥实在不忍心弟弟就这样离开家人,又原路返回好几公里找到志湘,捡了根绳子背着弟弟赶上逃亡的队伍。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3#
发表于 2013-4-13 08:5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3-4-13 09:12 编辑

1278501020885.jpg

    就这样走了两三天,翻过一座大山,听到有人喊:“进贵州了,到独山啦!”仅有万余居民的独山县城,已涌进难民10多万。物价飞涨,霍乱流行,每天都有上百难民死于饥寒、疫病或杀身之祸。在独山,被日军杀害的军民就有19800余人。当张应山一家到达这里时已是一片废墟。此前的11月28日,独山专员兼保安司令实行所谓“焦土抗战”,放火焚烧了县城。

    从广铁集团路风办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后,张志超最大的心愿是重走黔桂公路。听记者说独山到贵阳已修通高等级公路,老人很感慨:“你们不知道当初我们从独山走到贵阳有多苦呀!”

    在独山逗留期间,张应山从布告上得知湘桂铁路局办事处已迁到贵阳,职工可以去贵阳报到。当时铁路已经不通,北行的汽车既少又拥挤,难民们见了车就像见了亲娘似的。他们一家老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总算爬上一辆开往贵阳方向的货车。车厢内挤得插不下脚,只得用绳子把张志超绑在驾驶室顶上。年幼的志超起初还觉得好玩,过不多久就被冻得手脚僵硬。

    到了都匀,汽车甩客不走,外祖母又患病不起,一家人只得在一个破庙里暂时栖身。城里虽然设有一些难民救济站,每天可以去领一点稀粥,但“僧”多粥少,远不够一家6人糊口,只有种大叶子菜充饥,母亲也经常带着志超去河边摘水芹菜。外祖母稍好后就带着志湘去要饭,父亲这时也找到份短工。

    不但没有吃的,连续几天又下起了多年少见的鹅毛大雪。张志超不得不每天上山割草来取暖。有一次他背着一大捆草过桥时,一阵狂风把他连人带草吹下河里。幸好是冬天河水干涸,掉下去后人在草上,才捡回一条小命。

    “除了饥寒,还怕生病。”张志超对记者说,当时饿死病死冻死的人到处都是,庙里死的人就抬到墙外用乱草一盖了事。在都匀,全家人度过了最凄惨的一个春节。春节后雪停了,全家又开始了新的跋涉。

   “每天早上去讨饭,从清真寺出发到铜像台,再到飞机坝,有时3天才讨得两角钱”

    虽说天下回民是一家,但当他们到达贵阳文庙巷的清真寺时,这里早已被各地来的穆斯林同胞挤得水泄不通。一家人好不容易在走廊边一个角落里安了家,正巧逃难途中失散的姨父一家也住在这里,全家总算有了点欢乐,而这种欢乐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张志超说到贵阳不久他就开始了要饭生活。每天早上,他从清真寺出发到铜像台(今喷水池),然后再到飞机坝。为了多讨点饭和钱,去的时候走一边,回来走另一边,有时3天才讨得两角钱。

因为饥饿,张应山大腿浮肿。志湘因缺乏营养不能站立,成天都在叫:“我要吃包子,我要吃包子!”

    要饭积攒的一点钱买来擦鞋工具,张志超就每天上街擦鞋。由于是初学,技艺不高,有一次他不慎将一位“老爷”的裤脚弄脏,被狠狠打了一耳光,耳朵嗡嗡叫了好几天。母亲流泪安慰他说:“孩子,你连皮鞋都没有穿过,又怎么会知道怎样擦呀!”

   “父母与那家人在里屋唧咕了半天,后来才知道是在商量把妹妹送给他家”

就在全家走投无路时,张应山听说湘桂铁路局部分已迁往重庆,于是打算领着全家顺着川黔公路北行去重庆。一路上春雨绵绵,走到三桥滇黔公路与川黔公路岔路口时,雨大得根本无法赶路。突如其来的这场大雨成了张家骨肉分离的“导火线”。

    全家人来到一家理发店的屋檐下躲雨,七八个小时过去了,雨仍没停。又冷又饿时,门里出来一位妇女,对他们说:“你们都一天没有吃饭了,进来喝口稀饭吧!”

张志超回忆说:“饭后,只见父母与那家人在里屋低声细语说了半天,后来才知道是在商量将妹妹送人。”

    考虑到路途遥远,怕饿死在路上,张应山夫妇决定把两个弟妹中的一人送给这个无儿无女的好心人家。男主人想要志湘“传宗接代”,女主人见他骨瘦如柴又三四岁了,怕养不活养不家。最后收养了8个月的志娥,改名兰芬。

    背着庞家送的几斤米,一家人含着眼泪继续北行。后来听很多人说重庆很远,只好又返回贵阳清真寺。

    志娥送人后,母亲去给人当了一段时间奶妈,后来又去帮别人洗衣服。父亲在贵阳美军物资供应处当临时搬运工,家里的生活稍有改善。一家人在今太慈桥一带搭起个草棚把家安下。

    这样的日子过了5个月。突然有一天,张应山回到家高兴地说:“日本鬼子投降了,我们可以回家了!”

    粤汉铁路局向员工发放归途报到费用,家属凭有单人照片的证明乘车。因家里穷,照相馆价格暴涨,张志超与母亲、弟弟只得打伙照了一张,这成为张家仅存的最早一张照片。

临别前,母亲和张志超步行两个多小时来到三桥看望志娥,庞家担心他们把这个已被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带走,把她藏了起来。他们只得怀着深深的遗憾悻悻而别,这一别就是20年!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4#
发表于 2013-4-13 08:5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3-4-13 09:07 编辑

   “妹妹找到了,二哥请摄影师在合影照上写下14个大字:翻身不忘共产党,团聚感谢***”

    1945年9月,张应山一家回到衡阳。虽然当时举国都在欢庆抗战胜利,然而,逃难途中痛失一子一女,张应山夫妇整日暗自垂泪。

    也是天不绝人。一天,一位老邻居急匆匆跑到张应山家说:“我看到你家老大了,我看到你家老大了!”原来,张志明被抓丁后,他所在的国民党部队辗转又来到衡阳驻扎。邻居告诉张志明,他的家人现都在衡阳,让他晚上换上便装逃出来。当天晚上,志超和母亲在邻居的带领下,来到湘江大桥边上接回大哥。随后,张志明参加了工作,志超、志湘先后进入学校读书。

    “解放后不久,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又没文化,寻找妹妹的事就一直被搁在了一边。”张志超颇感内疚地说。

    1963年,广州铁路局客运处开展“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忆苦思甜活动。张志超把自己有个妹妹,抗战时期在贵阳送人的事报告了党支部。

    毕竟18年了,妹妹送的人家姓什么、干什么、住在哪里,张志超一概记不得了。回家去问,母亲说:“那家好像是姓‘旁边’的‘旁’,是理发的,大概住在一个叫三桥的地方。”

在党支部书记的鼓励下,张志超给贵阳市公安局写了封信。

    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今年72岁的王绍华对这件事仍然记忆犹新:“那天正巧开全市派出所指导员会议,局长拿来一封信对我说,信上反映的事情可能在你们辖区,好好发动干警和群众查一查,争取让人家骨肉团聚。”

    王绍华回到所里,根据信上提供的线索,发动全体干警走访老居民,查找户口卡,最后他在黄金路金华理发店内发现一个叫庞独宪的理发师。经过调查,他家有个20来岁的女孩,确非亲生,是抗战时期逃难者送的。三桥派出所党支部将这一喜讯写信告诉了期盼中的张志超。信中特别交待:“庞家对你妹妹的照顾是好的,他们很喜欢她,很少骂她,打就更别提了。”

    收到派出所的信,全家有说不出的喜悦。张志超立即给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锦州工作的志湘写信。远在东北的张志湘喜出望外,当即写了一首名为《永远把心交给党》的诗,发表在当时的《锦铁消息》上。为确保万无一失,张志超给派出所寄来他家的照片。王绍华回忆道:“我们一看照片就知道不会错,他们家姊妹实在长得太像了!”

    起初,庞家不大愿意承认这一事实。张志超知道后,写信请派出所代他们向庞家保证:不会接妹妹去广州;一定让妹妹给两老养老送终;两家当亲戚互相往来帮助。给弟弟写信说:“她还是人家的女儿,因为已经养19年了,老两口又无别人,如果我们认走了,他们会痛苦,咱们决不能干这种事!”

    得到派出所和庞家的允许,张志超带着全家人的焦急与喜悦登上了开往贵阳的列车。第一次见到亲哥哥,庞兰芬才知道自己还有兄弟姊妹5人!养母王素珍担心张家会把女儿带走,整天哭着对女儿说:“亲生父母在一边,养父养母大于天。就是一坨石头,抱了几十年也变成玉了嘛!”庞兰芬念念不忘养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断地向养父母保证:“爸妈,你们放心,就是哥哥他们要我去广州我也不会去,我会陪你们一辈子的。”从邮电学校毕业工作后,庞兰芬每月工资都会交一半给养父母。

    1967年8月,母亲来到贵阳看望自己20多年没有见到的亲骨肉。那种悲喜交集的情景,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为了不让孩子们忘记祖国和家庭的那段苦难历史,庞兰芬把自己的大女儿送进了大学历史系。当年12月,庞兰芬来到广州,与母亲和3个哥哥两个妹妹等家人团聚。留影时,二哥志超特意请摄影师在照片上写下14个大字:

    “翻身不忘共产党,团聚感谢***!”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0 小时 
威望
4936  
金钱
3558  
最后登录
2018-10-26 
阅读权限
帖子
3346 
精华
积分
4936 
UID
25133 
5#
发表于 2013-4-13 15:09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那时候的家仇国恨!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6#
发表于 2013-4-13 15: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3-4-13 15:23 编辑

记得叶帅有一句名言:“落后是要挨打的”!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6-17 23:30 , Processed in 0.09235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