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查看: 4110|回复: 1
go

文化怪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99 小时 
威望
553  
金钱
603  
最后登录
2012-10-29 
阅读权限
帖子
409 
精华
积分
553 
UID
6731 
1#
发表于 2011-12-27 15:57 |显示全部帖子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黑衣 于 2011-12-27 16:03 编辑

2011.12.27
    东褪西渐。当大佛寺,光孝寺等寺庙大兴土木,圈地扩建的同时,一年一度的圣诞平安夜,也在万灯璀璨的闪亮中高调登场。
    平安夜的弥撒,木讷而镇定的钟声穿透寒冷的夜空;诗班深沉的诵唱在肃穆的圣殿中回响。从沙面,环市路至天河,无不是拥挤脸挂喜庆的人群。在24日那天,“平安夜”一词,无可替代地成为当日首选用语。
      从前几年中央台主播口口声声的将星期日称做礼拜天之时,其实,西方的文化入侵已从圣诞节、情人节作为突破口大肆蚕食中土文化,这种潜移默化,如同“修正主义”的演变般,慢慢地等着潮起潮落对礁石冲刷的变化;也难怪,热衷于经济发展的政党,似乎还未觉察这种微妙的演变,在圈好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这块自留地中,连围栏都还未插好木桩。
    我无意贬低外域文化,因为,未来的地球村,文化交融也是必然的事。况且,我们的主流思想意识的老祖宗也来自德、俄。我有所不甘只是不堪千年的文俗竟如此演化,年青一代,追捧的竟是那发派礼品盒的芬兰老儿。可怜昔日那淼淼烟火夹杂着“善哉善哉”的堂唱和喃喃的“阿弥陀佛”的梵音,却被“哈利路亚”高亢的混音所淹盖。也难怪,胸前挂着抵挡撒旦的银十字架,无论如何也比挂着泛黄的符纸包着的律令命符显得时尚新潮。
    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大地恩情》,剧中的 “信耶稣,有米派”,倒是使人感到上帝的人情味。教会的这种人文关怀,使之在民众中挣分不少;教友、长老之间称兄弟道姐妹,与国内庙堂的庄严肃穆、深不可测、充满神秘、不敢逾越有着天壤之别;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的嘉年华,迎合了一群年轻男女,一众老老少少。于似乎,人们不见?儒释道们,在争夺人源中,三个打一个,都输了第一仗。
     罢了罢了。我非宗教人士,何来忧心?只是,当高唱弘扬中华文化赞歌之时,只怕,人们拿错了《安魂曲》的歌谱。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99 小时 
威望
553  
金钱
603  
最后登录
2012-10-29 
阅读权限
帖子
409 
精华
积分
553 
UID
6731 
2#
发表于 2011-12-29 08:46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黑衣 于 2011-12-29 08:55 编辑

          其实鄙人拙文并无拒绝外来文化之意,国门大开自然就有外来文化的渗入。生活中“仕巴拿”、“的士”、“派出所”、真“棒”之类的等等等等其实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之中,至于政治,经济中术语的舶来品就更不用说了。现在的问题系上头对保护自己的文化缺乏目标,一会儿寻儒,一会儿道佛,一会儿玩民俗,少了象日本人那种坚定捍卫本土文化的目标和信念。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5-30 19:03 , Processed in 0.08094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