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回顾一段小历史,咀嚼一下留香,长见识的。
查看: 1730|回复: 1
go

回顾一段小历史,咀嚼一下留香,长见识的。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威望
4035  
金钱
681  
最后登录
2022-9-15 
阅读权限
帖子
563 
精华
积分
4035 
UID
28173 
1#
发表于 2015-5-29 23:50 |显示全部帖子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平凡人 于 2015-5-29 23:54 编辑

文革为什么分派

    ——广州两派红卫兵历史性对谈阿陀(谭加洛)整理
时间:二零零九年五月十一日

地点:广州绿茵阁

出席: 苏立功——华师附中老红卫兵、"广东第一张大字报"参与者之一。

黎服兵——华师附中老红卫兵。

江晴——广州八中"红色造反团"负责人。

李慧儿——广州二十二中"东方红革联"驻"工革联"联络员。

李展超——广州十三中"红旗"负责人。红司"呐喊"成员。

谭加洛——广州八中"红色造反团",红司"呐喊"成员。


文革研究概况

谭加洛:谢谢大家出席!在座各位都是我的朋友,两派,互不相识,要谈的又是多少有些敏感的文革历史,能够坐在一起,就是一种信任。为这一天,等了四十年,很有意义。我们都不是专家,不需要来"一套套"。作为历史见证人,敞开来谈谈就好。

       中国文革,是二十世纪震撼整个世界的大事,但文革都过去三、四十年了,对这段历史的整理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主流社会不予关注。中外一同。中国,有意回避,淡化,以致封杀,就不说了。西方,全世界的文革研究学者几乎屈指可数,和法国大革命的研究没得可比。其中一个原因,据说是:中国文革,作为当代史,已经过去;作为历史,又太近。像中国有许多人吃"红学"这碗饭,西方也是有许多学者靠"法国大革命"吃饭。"文革学"不能形成,是社会提供不了"饭碗"--西方完全不了解,不认识文革和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今天中国的变化有多么重要的联系。。。。。。


出版往事烂漫谈——名家国画  黎服兵

前几个月,一位以前农友现在文化公司老总邀我到花园酒店晚餐。饭间,神秘兮兮地拿出一卷故纸,问我可能鉴别?自恃有数十年文博和美术出版经历,不假思索催促打开看看。展卷细观,惊为神品。原来是齐璜(齐白石)六幅画作,墨迹淋漓,色彩斑斓,天马行空,神龙飞逸。老总问价,我估计拍卖价可达千万。
惊喜之余,疑惑顿生。这位老总算不上书香世家,怎会藏有稀世之珍?她言之凿凿,说是我过世的母亲当年送的。我断然否定,笑话,我家怎会有如此宝物,就算有,也轮不到送她,我老妈有四个亲生儿女呢。我妈虽然抗战前读过美术学校,在东纵、四野当的是文艺兵,解放后长期在美术出版社工作,但决然没有此等雅兴与见识与财力收藏齐白石的作品,老妈和老爸养我们四个化骨龙尚且力有不逮。这事整个透漏出古怪。
在五星级酒店煌然灯光下再仔细端详,却找不出破绽。纸是旧宣,无装裱,画风笔迹水墨气韵无一不像。然而没有出处没有来历,稍有点文物知识的都不敢贸然臧否。沉吟间,忽然想起一位旧同事老朋友,十多年前和我一起在岭南美术出版社当副社长,一起抵制陈绍基及其同党野蛮划转岭南美术出版社的恶行,最后被排挤出岭南社,却从死路里走出一盘活棋,成了字画收藏兼拍卖大家。当即致电求教,谁知这位老兄江湖地位高了,虽说对这批疑似精品有极大兴趣,却不肯现身花园酒店,只允我们携图去他的工作室相见。
此公被迫出走岭南,混迹江湖。他大学时代已醉心于金石翰墨,又在美术出版社历练十多年,识人无数,识画无数,尤其精通岭南画派。独闯江湖又近十年,在各大拍卖会上频频举牌,专收岭南大家墨迹。书画收藏拍卖这一行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极为考较眼力、经验,凭他的文化根基和悟性,十年里竟是输少赢多,至今猎获不知凡几!
待我们一行三人携重宝赶至,他老兄竟在满屋书画中与人大呼小叫打扑克,真是没的玷污了这一室书香墨韵。等我把事由说毕,他把我们引入书房,关上门,满脸讶异细细打量这六幅画作,又端出一堆画册翻检,果然在图册里找到这六福画的踪迹!狐疑之中,他掏出随身携带的鉴宝利器,一个16倍率的放大镜,套在画面上用心观察,不一刻即恍然大悟,把我拉到一旁,悄语几句。话音虽低,如雷震耳,一语惊醒梦中人。实录如下:
“这几幅画确实有可能是你家送给她的。”一愣!
“这些画是你领导下制作的赝品。”再愣!
“还记得风行一时的宣纸挂历吗?”大悟!
这个脸可丢大了!真假不辨犹自可,自己弄出来的赝品自己看不出来,还兴师动众请江湖大佬鉴定,若传出去,别想在书画江湖里混了。脸红耳赤之际,与在场四人约定,此事暂时不可再提,待我退出江湖,无意得失,可以从容自我调侃时再说。此时,室外依然牌语喧哗,不知室内情绪已经历几重冰火。
这六福仿品,是80年代中期我负责管理的出版社一个下属公司技术创新搞出来的产品,核心技术是用宣纸印制国画,仿真度极高,可以乱真。一出市场,洛阳纸贵。一副对开六张的挂历,买到200元以上还供不应求。近水楼台,我先挑了一些印得上好的成品,赠送亲朋好友。这次让我丢脸的东西,就是那时送给公司老总的礼物。年代远了,错记为我妈送的,也难得她保存至今。
从这件丢脸的事说起,引出广东出版史一段佳话,一场官司。
既然宣纸国画印品如此受欢迎,为何一直没有产品问世?其因在分色、制版、印刷等关键过程中有太多的技术难题,要不是解决不了就是成本太高。最早用宣纸印刷国画成为出版物的并不是现在所说由日本二玄社首创,二玄社社长渡边起意要做宣纸国画印刷是在1968年。二玄社动用大量财力物力和高科技手段,确实在后来做出了高仿真国画印制品,并成为主要出版商。但是广东出版界在1959年就已经把岭南大师关山月黎雄才的国画制作成印刷品,并装订进《国庆十周年广东成就画册》中,比二玄社的发明足足早了十年。
那是国庆十年前夕,陶铸提议做一本画册。其中的宣纸国画印刷研制,交到一位美术编辑手中。这位美编任职《作品》编辑部,后来担任过岭南社副总编、省新闻出版局长,是个勤恳踏实的人。他接受任务后,到印刷技术最强的北京新华印刷厂一蹲好几个月,和最好的制版印刷技师天天琢磨,天天开机试验,终于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把产品做出来,能够批量生产。这本16开本的画册现在还保存在一些图书馆里。
无论是陶铸的试验品还是二玄社的高仿品,期间还有北京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珂罗版印制品,都能达到高水平的仿真,但难以大量复制走进市场提供给大众享用。只有利用现代先进又普及的平版四色印刷机生产宣纸国画印刷品,才能突破这个瓶颈。岭南美术出版社的这家公司,盯住平版印刷这个关键,对症下药解决技术难题。要克服宣纸粗糙不平不好均匀着色。


欲知后“是”如何,请复制标题上《百度》搜刮或上“黎服兵”微博。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威望
4035  
金钱
681  
最后登录
2022-9-15 
阅读权限
帖子
563 
精华
积分
4035 
UID
28173 
2#
发表于 2015-5-30 12:05 |显示全部帖子
    苏立功丶黎服兵都是我以前同事,两位都从事过美编工作,黎后来调到广东出版技校当领导去了,两人外表不象文人,不戴眼镜。苏公抓起12磅大锤站起弓步就同长堤工会前的工人雕塑差不多,低调寡言。印象中服兵终年衣不称身,一尺仔二尺衣,踩着一双香港监趸才穿的啡色塑胶凉鞋,若加蓑衣斗笠,形象就和<<红岩>>里的华子良没两样,他们都字字珠玑,内敛文人范。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5-20 06:42 , Processed in 0.10560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