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标题: 与知青朋友饮茶 [打印本页]

作者: 嘉嘉    时间: 2013-8-22 18:05     标题: 与知青朋友饮茶

今天,与粤海知青Q群的朋友相邀去西关泮溪酒家饮下午茶。
泮溪酒家位于荔湾湖畔,是广州有名的园林式酒家,这里的点心驰名粤港。
我从小生活在西关,这间酒家的兴建从奠基到竣工,我都历历在目。它那古色古香的大门具有南粤的特色,它那总是禁闭的漆黑高大的侧门,给人一种神秘感。
在这里,我和学友、家人、朋友多次聚餐,品尝这里的美味制作。
今天,我们一群知青开心地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DSC05206.jpg

DSC05204.jpg


图片附件: DSC05204.jpg (2013-8-22 18:04, 143.28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gzyzxyh.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g2NjZ8NWNmMTQ2ODh8MTcxNjEwNDM3OHww



图片附件: DSC05206.jpg (2013-8-22 18:04, 165.96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gzyzxyh.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g2Njd8ZTJjYjc3OGR8MTcxNjEwNDM3OHww


作者: 嘉嘉    时间: 2013-8-22 18:08

我们谈过去做知青的艰辛,谈今天的见闻,谈人生感受,说不完的话题。
DSC05205.jpg

DSC05208.jpg

DSC05209.jpg


图片附件: DSC05205.jpg (2013-8-22 18:08, 134.55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gzyzxyh.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g2Njh8N2QzMDczYWJ8MTcxNjEwNDM3OHww



图片附件: DSC05208.jpg (2013-8-22 18:08, 150.36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gzyzxyh.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g2Njl8ZDk4OGQ4Yjd8MTcxNjEwNDM3OHww



图片附件: DSC05209.jpg (2013-8-22 18:08, 153.41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gzyzxyh.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g2NzB8MmM4ZTg5YzF8MTcxNjEwNDM3OHww


作者: 嘉嘉    时间: 2013-8-22 18:09

为今天的欢聚,为大家身体健康,干杯!
DSC05207.jpg


图片附件: DSC05207.jpg (2013-8-22 18:09, 158.66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gzyzxyh.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g2NzF8MzM5NWE5MzR8MTcxNjEwNDM3OHww


作者: yukokcho    时间: 2013-8-22 18:26

嘉嘉 发表于 2013-8-22 18:09
为今天的欢聚,为大家身体健康,干杯!

我看过连續剧"血色浪漫",想像你们一起走过的日子,真的可歌可泣。

作者: 嘉嘉    时间: 2013-8-22 18:46

这些都是去过海南岛的知青,他们有着艰苦奋斗的经历,今天却是乐观面对,笑谈人生。
作者: 嘉嘉    时间: 2013-8-22 18:48

这两对是知青夫妻,相识相爱在海南岛,现在共度一生。
DSC05205.jpg


图片附件: DSC05205.jpg (2013-8-22 18:47, 134.55 KB) / 下载次数 0
http://www.gzyzxyh.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g2NzJ8NjRiYTU0MzN8MTcxNjEwNDM3OHww


作者: LiDeJi    时间: 2013-8-22 20:14

嘉嘉 发表于 2013-8-22 18:05
今天,与粤海知青Q群的朋友相邀去西关泮溪酒家饮下午茶。
泮溪酒家位于荔湾湖畔,是广州有名的园林式酒家, ...

我的几个弟妹都是知青,但很少见他们像师弟师妹们那样经常聚会。
还是一中校友的感情深厚。

作者: john    时间: 2013-8-22 23:50

http://www.fotocn.org/topic/61-23245
1973年1月,海南岛广州生产建设部队某团女知青在喂猪。

成千上万是知识青年,响应***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打起背包,上山下乡学农、务农,形成20世纪70年代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现象。1973年1月,我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在海南岛采访到广州生产建设部队锻炼成长的知识青年,拍摄
作者: 69届新生    时间: 2013-8-23 00:17

而家睇返转头,一D必要都无,瞎折腾...
作者: 鄧允根    时间: 2013-8-23 13:50

69届新生 发表于 2013-8-22 08:17
而家睇返转头,一D必要都无,瞎折腾...

    皇上治國無方,解決不了就業問題,粗暴地將青年趕到農村去,任其生自
滅,何等「偉大」呀!北大校長馬寅初發表《新人口論》,是好心獻策,但是那
個前圖書館管理員臨工妒嫉得牙癢癢,用右派帽子整人。多年以後,接班人始
都要面對現實,只准人生一個,前前後後,除了粗暴就是硬性,何止是瞎折騰!

作者: 橡草    时间: 2013-8-23 21:01

嘉嘉 发表于 2013-8-22 18:46
这些都是去过海南岛的知青,他们有着艰苦奋斗的经历,今天却是乐观面对,笑谈人生。

認到三個。
作者: 经历    时间: 2013-8-24 09:56

本帖最后由 经历 于 2013-8-24 10:00 编辑

如果把知青上山下乡理解为当时时髦的政治口号的话,那是非常幼稚的。知青下乡其实是有着深层原因的。一个国家要搞工业化就必先做资本原始积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原始积累阶段靠的是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时过境迁,到后进的中国搞资本原始积累时,世界上已经没有扩张殖民地的机会了。我们只能引进国际资本,那就是借债了。而当国家债务演变成巨大的财政赤字的时候,就导致投资下降,就业危机,为了软着陆,国家只能向农村转嫁危机,这就是上山下乡的根本原因。这是无奈的。不要理解为极左路线。
作者: 嘉嘉    时间: 2013-8-24 11:25

经历 发表于 2013-8-24 09:56
如果把知青上山下乡理解为当时时髦的政治口号的话,那是非常幼稚的。知青下乡其实是有着深层原因的。一个国 ...

当时不是说"既没有内债,也没有外债"的吗?
作者: 经历    时间: 2013-8-24 12:28

本帖最后由 经历 于 2013-8-24 12:52 编辑
嘉嘉 发表于 2013-8-24 11:25
当时不是说"既没有内债,也没有外债"的吗?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就已经有过几次大规模引进外资。50年代从苏联引进54亿美元,72年引进西方资本42亿美元,七十年代末引进西方资本82亿美元。每一次大规模进入外资,转化成严重的外债,外债转化成赤字,赤字转化成失业,所以有61,62,63年第一次大规模知青下乡,然后是68年第二次,再就是74,75,76年的第三次大规模知青下乡了。这样三次上山下乡在毛时代就都是城市发生危机,向农村转嫁的一种有效手段,什么时候不能转嫁了呢?1976年mao主席去世了,1977年开始第二次大规模引进,引进又迅速造成严重赤字,这时候不仅不能下乡了,还得回城,回城就是四千万待业,1980年的危机爆发就是因为大批知青回城,原来城里的吃闲饭的不能往外转,于是我们出现了四千万待业,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这就像国歌唱的那样,中华民族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危急的时候”。
作者: LiDeJi    时间: 2013-8-24 21:54

本帖最后由 LiDeJi 于 2013-8-25 13:30 编辑

记得我们毕业时(1958年)已经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口号,但当时正是大跃进年代,高等院校大量招生,工厂、企业大量招工,所以应届毕业生上山下乡的不多。直到文革开始,高校不招生,工厂、企业招工数量也少。大量中学毕业生滞留城市成为社会待业人员(当时社会没有人失业的,只有待业),在这样情况下,就听到: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大有作为的。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口号。从此城市大批青年(知青)到农村去,同时高等学校的教授老师,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也陆续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般带薪)。一时间农村成了培养人才的广阔天地,贫下中农成为最高级别的教师(专家学者教授老师的老师)。

这种情况最少维持了十年,一代人当了知青(到100岁还是知识青年—知青),“知青”实际是文化XXX的产物。


作者: 依慈    时间: 2013-8-24 23:50

LiDeJi 发表于 2013-8-24 21:54
记得我们毕业时(1958年)已经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口号,但当时正是大跃进年代,高等院校大量 ...

大河有水小河干,小河黑臭大河亡,小河大河都唔掂,挖开河堤成泽国,成为沼泽好进化,二棲怪物游上街.知青,是个误终生的符号.
作者: chenxiaoshan    时间: 2013-8-25 01:32

      马尔萨斯《人口论》,主要是论证了在正常情况下,人口的增长是几何级数的,就是2、4、8、16、32、........,而生活资料的增长只会是算术级数,就是1、2、3、4、5、6.........。所以,生活资料的增长,永远追不上人口的自然增长,所以人类必须控制人口。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则主要论证了要积累必须控制人口,因为人口的自然增长远远高于生活资料的增长,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天天都要为温饱问题伤脑筋,怎么样进行积累?
      批判马尔萨斯和马寅初的科学论证的论据是什么呢?就是一句口号:人多力量大。
      论据是软弱无力的,因为是极端的片面。事实也证明,批判马寅初是错误的。这导致了后来非人道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即将出现的人口老化问题。
      到老毛死的那天,国家都没有完成工业化的积累,反倒是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边缘,人民群众连饭都吃不饱,我们704连的中队长禤利智连鞋子都没得穿,国家强大在哪里?就因为抱着那颗原子弹?现在北朝鲜也有原子弹,谁承认它强大?日本没有原子弹,但谁又敢小看它?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把城市的人赶到农村去,那是倒退!
      但是,69年以后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并不是完全出于就业压力。
      利用红卫兵打倒了刘少奇之后,红卫兵的发展已经不受控制,他们打着造反的旗号,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把他们分散到边远的农村去,既解决了就业问题,也削弱了他们对社会的破坏作用,可谓一箭双雕。
      在中国的历史上,能让人民吃饱穿暖、安居乐业的就是好皇帝,反之,就是坏皇帝。

      本贴只代表本人观点,与站长身份无关。

作者: 嘉嘉    时间: 2013-8-25 12:25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把城市的人赶到农村去,那是倒退!
在知识青年开始下乡的时候,我父亲也这样说过。
作者: 映色轻悠    时间: 2013-8-25 22:57


作者: 鄧允根    时间: 2013-8-27 09:06

    我敬佩知青,因為同情他們所受的苦難,因為他們在逆境中求生存,因為他
們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奮發學習,後來成為改革開放,復興國家的中堅力量。

作者: 依慈    时间: 2013-8-29 01:12

john 发表于 2013-8-22 23:50
http://www.fotocn.org/topic/61-23245
1973年1月,海南岛广州生产建设部队某团女知青在喂猪。

喂猪靓女今何在?




欢迎光临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http://www.gzyzxyh.com/)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