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标题: 也说广州话为何称“河”为“海” [打印本页]

作者: 69届新生    时间: 2013-8-8 00:17     标题: 也说广州话为何称“河”为“海”

本帖最后由 69届新生 于 2013-8-8 00:18 编辑

      广州话称河流作“海”。清屈大均就说广州人“凡水皆曰‘海’”。  
      清代一首《广州竹枝词》:“十亩浓阴荫绿榕,妾家门对白云峰。郎来郎去东西海,东不相逢西又逢。”后注“广东凡河皆名海”。“海”这一特殊义,其实是广州市区地形巨变的深刻反映。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古代广州以南是一片浅海。1937年中山大学吴尚时教授在广州南郊的七星岗发现的古海岸遗址,证明广州有过一个由浅海变为陆地的地史过程。
  广州西南部地势低平,大概是在秦汉时期河海合力冲积而成的平原。原芳村区的海北村、海中村、海南村等地名,是政府按古海位置重新命名的。此地的芙蓉岗和赤岗,至今仍可看到岩层受海水侵蚀的痕迹。地理学家认为,这两座山岗具有海蚀残丘性质,属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之前的古地貌。
  据当地史载:海北和鹤洞一带是芳村最早露出水面的岛屿之一,远看似出水芙蓉,故名“芙蓉沙”,传说在南越王赵佗时就已得名,是芳村最早的地名。“芙蓉沙”俗名“海心沙”,专名“海心”道出了当年的珠江曾是何等的宽阔!
  “珠江烟水碧濛濛”,古代珠江流经广州市区的河幅比现在宽阔得多。专家们根据在中山四路秦汉船台遗址的发现,推测可能秦代此处还是江边,今距江岸约1.2公里。
  广州五仙观所在的坡山,晋代时为一渡口;东风路南侧的光孝,唐代以前还在江边,现距江岸已达两公里;现在的长堤和西关一带,古时皆为海湾,至宋代仍有“小海”之称。
  清代的十三行,还是1777年建立在江边的大街,1846年江岸就推移到西濠二马路。靖海路口的原海珠岛,1931年以前尚在江中。目前所见的珠江是一条江面并不宽阔的河,那是近数百年间河道变迁的结果。
  广州地形早已发生巨变,但广州话的“海”不仅仍用原义,还扩指所有江河。例如:民国十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的《广州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当时台风的情况:“泮塘海口鱼寮多间塌于海中,牲畜猪鸡溺毙无算。”此处两个“海”均指珠江。
  广州话的“海皮”指江边,过河说“过海”,搭乘渡船过江的码头是“过海渡头”。漂长于河面的浮萍,无落地之根,广州话比喻人的肤浅,说“海面浮萍,无根底”。现在有人动辄就演“跳楼秀”,在过去是说“去长堤跳海!”吓唬着要奔珠江而去。
  近河临江之地,当年多用“海傍”命名。如北京南路的海傍街、文德路的海傍街、东华西路的海傍东街、海傍西街、革新路的海傍内街、海傍外街、黄埔村的海傍街和番禺石碁镇的海傍村等。
  靠水之地,地名带“海”。如沥滘水道一小岛,因处于江中而称“海心岗”;白云区一村建于清乾隆年间,村址在流溪河边,名“海头庄”。
  远古年代的更迭,留存于今、遍布广州各地以“海”命名的地名,以及广州话口语里的“海”的特殊义,印证了广州古城“沧海桑田”的巨变。

黄小娅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也说广州话为何称“河”为“海”》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业务联系电话:020-87133589、87133588)


作者: 老杨    时间: 2013-8-8 09:16

岂不是以后可以将河南称为海南?
作者: 依慈    时间: 2013-8-8 10:15

69届新生 发表于 2013-8-8 00:17
广州话称河流作“海”。清屈大均就说广州人“凡水皆曰‘海’”。  
      清代一首《广州竹枝词》 ...

过海走起.....这句呐喊己经镂入我脑中,那些穿香云纱笑口有金牙的健妇,竹纱布大襟衫的摆渡巾帼水卒,正是南番顺共同的"海"的儿女.
作者: 如梦令    时间: 2013-8-8 11:30

难怪啲台山人成日将省骂挂喺嘴边。
作者: 69届新生    时间: 2013-8-8 11:50

如梦令 发表于 2013-8-8 11:30
难怪啲台山人成日将省骂挂喺嘴边。

啲台山人现在斯文多了,改为坐轮船啦...
作者: 嘉嘉    时间: 2013-8-8 12:30

珠江越来越窄了,很可惜的.
作者: yukokcho    时间: 2013-8-8 12:52

老杨 发表于 2013-8-8 09:16
岂不是以后可以将河南称为海南?

不如将海南稱为河南(省)!




欢迎光临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http://www.gzyzxyh.com/) Powered by Discuz! X1.5